走進近日在北京舉辦的亞洲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第八屆亞洲風能大會暨國際風能設備展,不難發現,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算是本屆展會的一大亮點。作為國內最大的風電核心部件的生產企業,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展出的產品吸引了諸多國內外的參觀者。 與前幾年相比,在當前風電市場遭遇陣陣“冷空氣襲擊”的形勢下,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此次高調亮相展會,不僅體現在展位最大,展品最多,技術最先進等方面上,更重要的是彰顯出企業對未來風電市場理性發展的自信和實力。 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從2004年開始兆瓦級風力發電設備核心部件產品的研制,通過消化吸收國際當代先進技術,成功自主研發出國內第一臺1.5兆瓦、1.65兆瓦、2兆瓦、3兆瓦風電機組,兆瓦級裝機容量居全國第一,完成5兆瓦、6兆瓦、7兆瓦齒輪箱樣機生產,現已實現1.5兆瓦機型14種核心部件量產,3兆瓦機型9種核心部件完成開發,5兆瓦、6兆瓦分別完成3種和5種核心部件開發,成為國內最大的兆瓦級風力發電核心部件研制基地。2010年風電產品實現銷售收入85億元,占集團總銷售收入50%以上。該公司此次展出的齒輪箱和主機架、電控、偏航變漿驅動器、齒輪箱水冷循環系統、制動器、輪轂等產品都屬國內一流、世界先進。 風力發電是目前使用最接近商業化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據專家預測,我國風電裝機總量將在2050年超過水電,成為第二大電力能源,這也必將帶動我國風電裝備制造業的更快發展。記者在展會上了解到,與國外風能產業相比,我國風能產業至少晚了20年。在起步雖晚,發展速度之快,令世界矚目的同時,“一窩蜂”發展帶來的弊端使風電裝備核心部件目前還集中在低端水平上徘徊。以齒輪箱為例,作為風機部件“核心”之“核心”,恰恰又是國內風機裝備的“軟肋”。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副總經理劉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雖然我們的技術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其設計手段和實驗手段與國外也沒多大的區別,但最大的差別在細節問題上,形象一點說,就是差在小數點后的數字上。 為了縮小這些差距,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今年2月,“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技術開發中心德國有限公司”在德國正式掛牌。這個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的全資公司與世界齒輪箱專業最權威的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相毗鄰,“左鄰”和“右舍”分別是世界著名的“SKF”和“FAG”兩大軸承公司在德國的研發基地,公司從研究人員到總經理全部是德國知名的專業人才。劉軍副總經理對記者說,思維空間有多大,發展空間就有多大,我們之所以下這么大的本錢,在國外建立研發機構,就是要擴大我們的視野和思維空間,瞄準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緊跟世界風電發展的潮流,為未來的跨國經營打下基礎。 “開金店就要賣金瓜?!边@是大連重工·起重人最形象的一句口頭禪。作為國內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技術最先進的風電核心部件研制基地,該公司僅一個齒輪箱的研發,從最早十幾個人的研究室,到上百人的研究院,再到國外的研究機構,該集團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在人才和技術儲備上,已經接近于世界先進水平,其產品享譽國內外。目前已成為國內風機行業前十幾家最大的核心部件供應商,在與美國的GE、日本的三菱等世界著名企業多年合作的基礎上,又與印度兩家著名的風機大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今年的訂貨量比去年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