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亞特將收購美國財政部持有的6%的克萊斯勒股份,這個消息,我們已提前一個月知道了。”一位廣汽菲亞特(下稱廣菲)知情人士向網易汽車坦陳。 據他透露,因為在菲亞特收購美國財政部剩余克萊斯勒股份,達到絕對控股的“前夜”,廣汽和菲亞特雙方代表再一次端坐在談判桌上,為即將在明年起航的廣菲號作“航線”的調整。 為克萊斯勒國產增加20萬產能 “這次談判最大的成果是:克萊斯勒國產已經確定放在廣菲,并為克萊斯勒(相關車型)國產設置了20萬/年的產能,這20萬的產能是專門為投產克萊斯勒車型而增加的。”上述人士獨家向網易汽車表示,并把克萊斯勒國產稱為廣汽菲亞特項目新的航線。 早在2010年9月19日,廣汽菲亞特公布了公司的規劃,首期總投資約為50億元人民幣的長沙工廠一期將形成年產14萬輛整車和年產22萬臺發動機的生產能力,并將根據市場需求爭取在2014-2015年形成年產銷25萬-30萬輛整車的規模。 按照廣汽與菲亞特達成的最新“規劃”來看,預計在2012年投產的廣菲項目,其整車產能規模已提升至50萬輛。“我們爭取在2015-2018年實現,這源于我們對克萊斯勒也充滿信心。” “當時克萊斯勒國產還不成熟,所以根本沒有納入產能范圍,現在菲亞特已經完全控股克萊斯勒,而且國產條件已成熟。”上述廣汽菲亞特人士告訴網易汽車。 事實上,菲亞特在中國有過一段不美滿的“婚姻”。早在1999年,菲亞特與南汽成立了南京菲亞特合資公司,但到2007年就以分手告終,這段婚姻僅存8年。 菲亞特與南汽的不成功,更加堅定了菲亞特欲借助新合資伙伴(廣汽)在中國的重新起航,而且“要全速前進”。 “巨大的增長正在中國發生,到2014年,乘用車的需求可能高達1400萬輛。”在去年4月舉行的菲亞特“前進之路”五年規劃發布會上,菲亞特集團首席執行官馬爾喬內,已經明確將中國定為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我們將進入需求最大的C級車市場,在2012年投放第一款菲亞特汽車,到2014年產銷30萬輛,占據2%的市場份額。” 而在菲亞特集團公布的“14年實現接近600萬輛汽車的全球銷售目標”,也明確了其中的5%將由中國市場完成。 推動克萊斯勒國產 CEO將親自把關 最近20年以來,速度成為了管理理論中的基石,馬爾喬內也是這一理論的擁躉者和實踐者。“克萊斯勒落定廣菲國產,增加產能,也是馬爾喬內一手推動的,而且他會親自把關該項目。”一位菲亞特人士告訴網易汽車。馬爾喬內認為自己的競爭優勢便是速度。 2010年10月,他低調來華,分別走訪了廣州、長沙、重慶等地,為的就是加快菲亞特在中國的本土化生產。 “克萊斯勒在中國投產,已成為馬爾喬內為克萊斯勒謀劃未來幾年發展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快的方法。他不想再看到南京菲亞特由于車型更新慢而最后導致失敗的局面,準備放手一搏。”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向網易汽車表示。 據了解,2009年6月克萊斯勒宣布破產后,菲亞特收購了其20%的股份,馬爾喬內成為了兩家公司的CEO。 而后,馬爾喬內又迅速把克萊斯勒的股份提高到46%,最新增持是今年5月,菲亞特持有克萊斯勒的股份達到了52%,一舉實現了絕對控股。 據了解,為了在管理上出效率,馬爾喬內廢除了克萊斯勒保守的企業組織模式和行政管理系統,用單層管理方式取而代之,讓自己處于管理的頂層。同時,他把兩所公司的工作分別交付一些管理人員完成,以減少在備忘錄和會議上浪費的時間和精力。 顯而易見,他正在用自己的方法為克萊斯勒提速。 事實上,在馬爾喬內的盤活下,克萊斯勒已逐漸擺脫破產的陰霾,走上復興的道路。 5月2日,克萊斯勒發布財報顯示,受到改良車型熱銷及旗下車型平均價格上揚的推動,該公司第一季度盈利1.16億美元,為脫離破產困境近三年來首次實現季度盈利。而去年同期該公司凈虧損1.97億美元。 第一季度,克萊斯勒旗下車型的平均價格從去年同期的2.73萬美元上漲至2.83萬美元;其全球銷量同比上漲18%;該公司在美國市場所占份額也從去年同期的9.1%升至9.2%。 馬爾喬內表示,“克萊斯勒第一季度銷售額和財務狀況的改善證明了我們推出的一系列改良車型受到市場的青睞和顧客的認可。” 馬爾喬內并為接盤克萊斯勒以來,首次實現季度盈利而欣喜若狂,他的野心是:希望到2014年,克萊斯勒的市場占有率增加4個百分點,超過13%,轎車和卡車的銷量是現有的兩倍多,實現50億美元的營業利潤。 這位被稱為扭轉經營狀況的巫師,甚至有點狂妄的菲亞特-克萊斯勒聯盟的CEO,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說:“我總是能夠達到自己預期的數字,肯定能完成克萊斯勒的五年盈利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