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矚目的國新公司“第一單”有望近期落定。《經濟參考報》日前從權威渠道獲悉,國資委已經確定第一家進入國新公司的央企,目前已經上報國務院。 “基本工作已經落定,等待批示后就可以進行資產的整體注入。”一位權威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這將成為國新公司整體注入的第一家央企,其央企資產整合平臺的作用將會有實質性的進展。 對于這個國新公司收編的“第一家央企”,業內猜測眾多。有知情人士向《經濟參考報》透露,這家“幸運”的央企很可能就是中國華星集團。《經濟參考報》記者致電中國華星集團總經理助理王樹監求證此事,她表示“目前并未接到通知,不方便發表評論。” “因為分拆的難度較大,就目前的具體情況來看,比較適合的是央企整體進入國新公司。”上述權威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說。 他同時表示,主要會選擇一些沒有發展前景的,主業不突出的企業,通過國新公司這一平臺慢慢對其進行業務結構調整。除了產業整合,國新公司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對新產業投資做輔助性投資。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現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監管的中央企業,其前身華星物產集團有限公司,是在原內貿部以經營機電產品為主的中國機電設備總公司等7家部屬公司基礎上于1995年組建,公司注冊資本81965.6萬元。 這家央企的主營業務涉獵頗廣,從傳統化工行業的氟化學,到炙手可熱的房地產,乃至新興的信息產業。這家公司甚至還專門設立了一家從事企業并購重組、委托投資、資產管理、產權經紀、國際貿易等業務的美國子公司,中國華星的目標是把其打造成為華星集團乃至所有中央企業的信息平臺、國際資本運作平臺和國際貿易平臺。 但是,這種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并沒有使中國華星走向成功。記者查閱資料發現,108家央企中虧損企業僅有8家,其中,中國華星集團虧損0.5億元位列榜中。業內人士直言,這種“樣樣主營”的風格,使得中國華星根本沒有“拿得出手”的主營業務,進入國新公司也顯得“順理成章”。 實際上,國資委醞釀國新公司和與日俱增的央企整合壓力不無關系。“要加快推進央企整合重組,相比前幾年,提速是必然選擇。”一位國資委研究所人士這樣告訴記者,國新公司必然成為緩解國資委央企整合壓力的一張新王牌。據測算,如扣除利潤總額最高的前三家,剩余央企的資產回報率和收入利潤率只有2 .5%和5.8%,均低于全部國企平均水平。 進入王勇時代,國資委“推動央企整體上市”“加快兼并重組”的思路基本未變,“一是扶持行業排頭兵;一是重組沒有競爭力的中小央企”。有“中投二號”之稱的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也成為央企重組的重要整合平臺。但是,自去年年底掛牌后,除了以持股2.5%的股東身份出現在“五礦系”整體上市過程中外,并未有其他央企的實質注入,如此低調和緩慢的行事也引發了諸多猜測。 “我們對于國新公司的定位并未發生改變。”在近日召開的一次會議間隙,國資委主任王勇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他坦言,國新公司是資產經營與管理公司,不是生產經營企業,更不是投資公司。 王勇說,在選擇劃入國新公司的央企中,將以一批不屬于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企業,或承擔公益作用的企業,以及一些中央企業整體上市后留下的存續企業資產和其他非主業資產為主。 上述權威人士坦言,任何一個央企都有很多業務板塊,對于一些經營不好的企業而言,很多處于這個情況,不好的板塊缺少退出成本,好的板塊沒資源做不起來。 “我們給國新的任務是,不好的支付改革成本該退就退,好的領域集中資源做大做強,通過企業化平臺把國有資產盤活,再和相關央企進行對接。”該人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