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進入社會公眾視野,迄今已逾十年,這一代人素以鮮明的風格,引發一輪又一輪的輿論風暴。這一點,與以三一為代表的民營企業所引發的贊譽或爭議,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80后誕生于改革開放的頭一個十年,屬于“不知鐵飯碗為何物”的“體制外一代”。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歷經傳統教育、現實社會和互聯網文化的多重洗禮,表現得豐富而多元,大多個性十足、敢想敢干、心態開放,同時也雄心勃勃、躁動而不安分。 說三一是一家有著典型80后特征的企業,絕非應景之語。如果納入創業史前史,三一的創業時間可以追溯至1986年。改革開放不僅將無數人推向體制外的洪流,也將無數創業者推向體制外的“蠻荒之野”。回瞰當初,三一的幾位創始人,就是在體制外的艱難環境中,自立自強,發展壯大的。生于草莽江湖的民企三一,同樣塑造了自己完全異于傳統體制單位不一樣的個性。 同樣的背景,更容易產生共識。在三一工作出色的新人,往往都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朝氣和勇氣。三一破除論資排輩、任人唯能的用人理念,也最容易獲得年輕人的認同。如果他們不再愿意簡單地做一顆“螺絲釘”,也不再愿意被要求一味貢獻與付出,那么每個人都應該可以通過努力升遷至更高職位,每個人也都應有機會獲得比在傳統體制內數倍時間才能獲得的職位。那么,在三一,從富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到通暢的晉升發展通道,從全面的送讀到多元的培訓平臺,三一愿意為每一位員工創造成功的機會和條件。在三一有句大家熟悉的話,那就是“培訓是最大的福利”,那些表現優秀的80后員工,得到的頭等大禮不是獎金,而是被公司送進高校帶薪深造。在這里,雙贏成為一個重要共識。“竭盡全力,實現三一;依托三一,實現自我”,“幫助員工成功”,就是最直觀的寫照。 三一之所以能在短短二十多年時間里成長為世界機械巨擘,也正是其基因里敢想敢干、“不安分”等因素,一個暮氣沉沉的團隊,是不可能白手起家,打破技術恐懼,且不斷沖擊世界紀錄的。未來,三一需要不斷壯大這樣一群年輕人。 當然,有公司文化也就有職場生態圈,80后們進入三一,免不了磨合與再選擇。有人選擇加入也就有人選擇離開,有人選擇離開也就有人選擇扎根。這種雙方相互之間的選擇與認可,是兩個“80后”能形成契約、共謀價值的前提。 也許過分夸大“80后”的特殊性并無太多實際意義。每一代人的青春期都被長輩們批評指責和憂心忡忡過。“垮掉的一代”是一面流動紅旗,不過是青澀的荷爾蒙一旦涌動不安就會被強加的“原罪”,代際摩擦終將會在彼此認可之后達成共識。如今80后洗凈鉛華,涉水上岸,這個群體自我價值的證明,是努力造就,也是時代規律使然。 同樣的,三十多年來,民營企業也遭遇了傳統體制、社會輿論所強加的種種不公與非議,雖命運多舛卻愈行愈勇,終令非議者和觀望者刮目相看。一批批80后的新鮮血液,注定將與兄長和父輩一道,共同成為推動它繼續前行的中堅力量。 在這個社會潮流中,作為民企標桿的三一,以及作為三一生力軍的80后,也必將相互助力,共生共榮。可以想見,在國際化擴張的第三輪創業中,三一將重新出發續寫輝煌,而更多的80后,也將會有更廣闊的人生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