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備受關注的上汽集團整體上市方案正式出爐。上汽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加強研發能力,上汽將投入370億元用于自主品牌產品開發,以確保推出20多款后續產品。而上汽集團在整體上市后,將為自主品牌發展順利打通融資渠道。 7款重點產品即將面世 目前上汽方面已經規劃了20多款后續產品,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投放市場。上汽集團技術中心總經理高衛民介紹說,這其中包括即將在本月上市的榮威W5,和下一代750、550、榮威W5,以及350和MG3的變形車,此外上海還將開發一款與途觀一樣的緊湊型SUV。來自經銷商的消息稱,下一代750計劃采用別克君威、君越的技術平臺。“現階段的合資合作模式已不是簡單的產品引入,而是在更高層次的技術合作方面。”高衛民補充說,在此理念下,上汽正與通用進行一些更深層次和廣泛的技術合作。 另一方面,上汽乘用車公司也傳出消息,在合資20多年后,上汽自主品牌榮威550( 4S店)獲頒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特等獎,這是自主轎車類產品首次獲得該獎項。在泛亞技術中心任職多年后轉任至自主品牌的高衛民認為,這只是國內汽車發展的一個縮影,5年后自主品牌更將逐漸引領合資品牌的發展。 預計2015年回收投入 在發展模式和合作模式改變之外,上汽的硬件實施也大量進行更新。上周,上汽首次向媒體開放了其最為保密的技術中心,在這個總投資達40多億元、規劃用地50萬平方米的技術基地上,上汽興建了全球最大的造型室,以及樣車試制、動力總成、結構、振動噪聲等開發試驗認證機構。 另據上汽介紹,上汽自主創新研發團隊擁有超過2000名工程技術人員,其中上海技術中心約1500名、南京技術中心約300名、英國技術中心約250名、新能源開發基地(捷能公司)約120名。其中上海技術中心承擔自主品牌產品全過程的研發工作,是上汽產品研發的主體;南京技術中心配合進行MG現有產品和浦口基地工程的支持;英國技術中心則承擔了產品前期和概念設計階段的開發工作;作為補充,上海新能源研發基地則主要負責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的開發。 為保證整體流暢運轉,高衛民表示,上汽將投入370多億元用于產品開發;其中十二五期間,上汽乘用車自主品牌在前期投入100多億元的基礎上,將再投入超過200億元。 為保證融資渠道的順利進行,上周,停牌50天后的上海汽車在復牌后發布重組預案稱,將以非公開發行的方式,向上汽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上海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此次重組后,上汽將把華域汽車等22家公司約285億資產注入到上海汽車。“這370多億大概在2015年基本上能夠實現投入費用的全部回收。”不過高衛民仍強調,與豐田、大眾等國際汽車巨頭相比,上汽在研發上的投入依然顯得不足。 ■ 鏈接 新能源車成上汽自主品牌發展重點 本報訊 (記者魏學珍)上汽上周透露,今后新能源汽車將成為上汽自主品牌發展的重點,上海汽車發布的重組預案也表明整體上市后將加快構筑上汽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汽技術中心總經理高衛民告訴記者,按照規劃,上汽的新能源汽車在明年即將實現小批量上市銷售。目前上汽已經研發出了榮威550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榮威350(4S店)純電動轎車、E1純電動概念車、上海牌Plug-in燃料電池轎車、“葉子”概念車等五款新能源車以及一批新能源核心零部件。高衛民表示,與其他車企的新能源車相比,上汽的新能源車采用不同于日本和美國的新技術;更為重要的是,不同于其他一些汽車企業“混搭”的開發途徑,上汽采用專業化的區分———新成立的節能公司只是著重于電機、電池和電控關鍵零部件的設計研發,而真正的產品開發還是在上汽的技術中心。 ■ 對話 “5-10年后上汽自主將引領合資” ——專訪上汽集團技術中心總經理高衛民 記者:目前上汽在自主研發能力上有哪些轉變?今后的重點在哪兒? 高衛民:我們要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這是最應該做到的。應該說在十二五期間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在上汽是共同發展的過程,但我相信到十三五、十四五就是自主品牌引領上汽合資品牌的發展過程。 記者:泛亞技術中心和上汽技術中心,你覺得這兩個中心有什么不一樣?哪個水平更高一些? 高衛民:泛亞是與GM合資的一個基于成熟體系上的技術中心,雙方各拿出優勢和資源為上海通用開發產品;而我們這邊是按自己創造的體系運作的,會碰到很多困難。此外,在泛亞碰到問題的時候,還有北美強大的技術中心做支撐,而在這邊一切東西都必須自己解決。誰水平高?這沒法回答,要讓用戶去檢驗。如果真要說的話,應該說各有所長。 記者:上汽自主研發的能力在國內很強,什么時候才能夠做到全球領先的水平? 高衛民:上汽是國內最大的乘用車公司,我認為是各大企業中做得最好的,技術儲備上做得最好,技術先進程度上也是做得最好,但與國際上相比我們還有很大差距,而且你跟人家越近的時候也正是越困難的時候。要做到世界一流,我們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