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企業新聞 |
|
卡特彼勒金立文:對手擴產,我們注重再制造
|
【世界機械網】 時間:2011-01-27 來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頁】
|
今年1月初,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換帥,在卡特彼勒集團有著18年工作經驗的金立文(KevinThieneman)接替朱季明,上任卡特彼勒(中國)總裁。近日,金立文在北京卡特彼勒大廈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介紹了自己領導下的卡特彼勒(中國)發展戰略。
擴大出口:簽超10億美元備忘錄
金立文預期,2011年該集團將進一步擴大對中國市場的出口,目前已經簽訂了一項諒解備忘錄。“這是一份由卡特彼勒美國總部與卡特彼勒(中國)簽署的諒解備忘錄,(資金規模)超過10億美元。”金立文說。
近日,卡特彼勒集團總裁瑞拉文在中美經濟貿易合作論壇上發表了演講,呼吁美國繼續保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希望美國國會繼續優先關注貿易問題。瑞拉文認為,國際貿易成為創造美國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卡特彼勒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了美國的就業,互惠的貿易政策也將為卡特彼勒創造更多向中國出口的機會。
采訪中,金立文向記者出示了一張美國報紙,上面有卡特彼勒集團刊登的反對貿易保護政策的大幅廣告,金立文希望借此證明,卡特彼勒集團是全球貿易自由的堅定支持者。
擴張產能:看好中國市場潛力
近年,卡特彼勒在中國的同行兼競爭對手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柳工等機械企業紛紛崛起。中投顧問的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工程機械產業快速發展,2010年全行業產值有望突破4000億元。到2015年,工程機械行業產值預計至少達到9000億元。
“競爭對手在擴大產能上更激進,采取的動作比較大”,金立文說,在這樣的形勢下,“卡特彼勒加大了投資擴產的力度”。
金立文表示,為了增強競爭力,卡特彼勒在擴大產能上有很多大動作,比如在徐州的挖掘機工廠產能將擴大4倍,在青州的輪式裝載機廠也在擴產;去年11月份,卡特彼勒(中國)宣布在天津新建3500大型發動機廠,最近,他們在蘇州也正在建新工廠。
金立文將中國市場與印度市場作了對比,未來,“卡特彼勒在中國的布局肯定要大于印度,在人工數量、工廠數量、代理商數量上,將來都要超過印度。”他說,2009年,卡特彼勒集團在亞太市場的業務已經占到全球業務的22%,事實上,過去幾年,所占比例一直不斷增長,“這種增長是基于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GDP的不斷增長”。
“中國市場,我們是長期看好的”,金立文認為,中國的“鋼鐵事業”很大,中國的鐵礦需要從澳大利亞大量進口,也需要大量進口煤炭,這些都需要用到大量礦用設備;中國在未來5年的城市化力度很大,也會繼續推動西部建設,所有的這些要素都會刺激需求。
“再制造”:降低60%成本
金立文告訴記者,2010年的挑戰還來自物價上漲的壓力,鋼鐵、橡膠是機械產品主要原材料,去年這些原材料的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也帶動了機械產品成本的增加,“原材料的上漲勢頭,可能會延續到2011年上半年”。
“總結起來,卡特彼勒從尋找原材料替代品、提高生產效率以及完善生產體系這三個方面來應對成本上漲。”金立文說。 “通過提供再制造的零部件,可以為客戶降低運營成本——通常可以降低60%的成本。”據金立文介紹,卡特彼勒集團在“再制造”的配套上有許多措施,首先是有眾多代理商和技術人員保證再制造產品的正確配置,此外,建立相應的配送體系,使客戶需要的零部件能夠到達他們手里。
“再制造”是一種對廢舊產品實施高技術修復和改造的產業,它針對的是損壞或行將報廢的零部件,在對其進行性能失效分析、壽命評估的基礎上,采用一系列相關的先進制造技術,再次進行工程設計。
金立文表示,通過再制造,可以為設備節省85%的能源,卡特彼勒集團已經與中國政府達成一致,會在再制造上多投入力量。“未來十年,全球的‘再制造’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中國則可能會成為這個領域最大的市場。”金立文說。
|
免責聲明:
|
|
1、本文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