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工作要點解讀之一
在不久前的2011漢諾威歐洲機床展(EMO)上,德國德馬吉(DMG)和日本森精機(MoriSeiki)聯合高調展出了其精心準備的ECOLINE系列產品,其突出特點就是高性能和低價格。不難看出,其戰略意圖十分明顯,即主要針對中國市場和中國的競爭對手。
在機床協會秘書長會上,履新不久的副秘書長陳惠仁提示行業人士:“市場環境正在變化,之所以提出實施戰略轉變和工作重心轉移這樣的主題,其前提就是指我們過去的發展戰略和工作重心已經不能適應或不能完全適應新階段的發展要求和環境變化,我們必須適時做出重大戰略調整?!?br> 規模擴張不可持續
陳惠仁首先談了對行業發展現狀特征的認識。過去十年,機床工具行業的發展成就是舉世矚目的,行業變化是全面而深刻的。但是過去的發展我們更多地依靠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優勢。
這些優勢包括持續強勁的國內市場需求拉動、企業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和激發的發展動力和創造活力、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有力支持。比較而言,技術進步和管理升級所發揮的作用是相對有限的。
客觀上講,持續旺盛的國內中低端市場需求,也在某種意義上延緩了行業技術進步的進程。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就行業總體而言,我們仍然沒有根本擺脫以規模擴張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模式,而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當我們所習慣依賴的主要發展優勢弱化時,我們的發展就會陷入停滯。所以我們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做出改變。
需求與供給錯位
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在六屆五次常務理事會工作報告中指出:“現階段行業的主要矛盾是國內市場需求結構的加速升級與行業供給能力不相適應的矛盾。”
陳惠仁認為,這一判斷抓住了問題的本質。過去十年,行業最突出的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規模持續迅猛增長,產銷兩旺,全線飄紅,行業整體規模一路高歌,直至2009年借助全球金融危機一舉躍升至世界第一;另一方面,中高檔機床工具產品進口規模和增長速度始終保持高位,貿易逆差高企。
近兩年,進口的增長速度基本保持在行業自身增長速度的兩倍左右。這反映的是行業供給能力問題,確切地講是供給能力結構的問題,即通用型的低檔產品供給能力過剩,而中高檔尤其是面向高端細分市場的產品供給能力則嚴重不足(這里所說的能力,當然不是簡單指制造能力,而是指綜合市場競爭能力)。
這樣的行業供給能力已經不能適應國內市場需求結構加速升級的要求,在近期國內市場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我們必須下決心通過發展戰略轉變和工作重心轉移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
“狼真的來了”
陳惠仁指出,從目前情況看,機床行業過去所依賴的那些主要增長因素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化,并且還將繼續發生變化。
在市場持續旺盛的時候,清醒的業內人士都知道,這種情況不可能總是這樣持續下去,狼總有一天會來的?,F在,狼真的來了。自去年國內大、重型機床市場熱度降溫之后,今年二季度以來國內機床工具市場呈現整體回落。
從行業統計數據看,盡管由于慣性原因,行業整體產出規模和增長水平仍然處于高位,但已表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
最突出的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產成品庫存上升幅度較大。至8月末,全行業產成品庫存增加21%,其中金切機床增加24%,鍛壓成形機床增加34%。二是企業新增訂單顯著下降,8月份同比下降51%,環比下降35%。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市場需求下降的同時,我們還要面對國外競爭對手新的市場策略的挑戰。從前述E鄄MO展案例就可見一斑。
因此,無論目前情況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過去依賴的主要發展優勢都將逐步弱化和消失,這種情況將逼迫我們必須下決心做出戰略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的發展環境變化,也為機床工具行業提供了實施重大戰略轉變的合適切入點,對于行業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相關鏈接聚焦“十二五”七大措施給力機床企業
在機床工具行業“十二五”工作要點中,協會號召各會員企業,為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需要全行業協同意志,集中資源,凝聚人才,攻堅克難,尤其是行業內具備較好基礎的重點骨干企業要發揮攻堅主力軍作用。針對行業現狀和目標任務,制訂如下主要措施:
1.明確企業發展戰略。行業企業要準確把握行業發展和市場變化的階段性特征,正確處理好企業近期目標和長遠發展的關系,進一步明確企業發展戰略,自覺地把企業目標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起來,主動承擔國家責任和行業責任。聚焦國內中高端市場,切實把企業的注意力和工作重心調整到實現行業“十二五”標志性目標的方向上來。
2.轉變企業發展方式。行業企業要適應市場需求結構升級的新特點和發展環境的新變化,加速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堅定不移地走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的發展道路,走以技術進步驅動為主的發展道路,走持續提升企業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道路,不斷提高企業面向中高端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3.調整產品和市場開發模式。行業企業要針對中高端細分市場的個性化需求特征,調整產品和市場開發模式。要特別重視與用戶緊密結合,建立開發應用聯盟,深入研究和掌握用戶工藝特點,努力成為用戶工藝專家,逐步培養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能力。
4.著力解決質量可靠性問題。行業企業要針對中高檔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問題,正確處理好研發設計和產業化技術的關系,扭轉重設計、輕工藝的傾向,加大在產業化環節的資源投入力度,把產業化技術擺在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應有位置上。切實加強產業化技術研究,恢復和進一步強化制造工藝基礎工作,自覺培育文明制造的制度和文化。依靠扎實的基礎工作,循序漸進地穩步提升中高檔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實現由“能做”到“做好”的本質跨越。
5.創新企業管理機制。行業企業要針對需求結構升級加速的市場新特征,在企業內部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市場響應機制,積極探索管理機制創新。為此要徹底改造面向低端市場,適用于低檔傳統產品的企業內部運行機制,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組織結構,重構業務流程,從制度和機制層面提高企業對中高端市場的快速響應能力。
6.專注目標,形成企業特色。行業企業要克服心浮氣躁情緒,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充分借鑒行業內企業已經創造的成功經驗,在理性分析自身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基礎上,選準重點突破的市場方向,集中資源,專注目標,深耕細作,堅持長期不懈努力,真正做出自身的特色和品牌。
7.創新體系和人才機制建設。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行業企業尤其是重點骨干企業要切實發揮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勇于擔負起技術創新主體的責任,除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外,還要不斷提高整合社會創新資源的能力,要綜合運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創新途徑,充分吸收國內外優秀創新成果。逐步建立具有企業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和成長機制,加速技術創新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為實現行業“由大變強”戰略轉變提供支撐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