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建材機械及礦山機械展覽與技術交流會(簡稱BICES2011)上,三一重工、徐工、廈工、龍工等國內挖掘機企業紛紛展示各自的最新產品。
據最新消息,今年9月國內主要挖掘機制造企業市場銷售接近9000臺,結束了挖掘機市場持續4個月的銷售低迷態勢。
挖掘機的盛宴
近年國內挖掘機市場持續火爆,單月銷量從2008年3月的16750臺飆升到今年3月的44150臺,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8%。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一位人士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在工程機械十八類產品之中,挖掘機是產品最為豐富、市場規模最大的種類之一,巨大的利潤刺激各大企業紛紛涉足挖掘機行業,柳工在2010~2015規劃中,首次將挖掘機納入三大重點發展產品;三一為了更快發展挖掘機業務,將挖掘機業務裝入上市公司之中;與卡特彼勒合資15年后,徐工今年6月1日在江蘇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持有的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15.87%股權,并在徐州投資設廠,意圖發展自己品牌的挖掘機產品。
但是國內挖掘機市場主要是被卡特彼勒、小松等8家外資企業所掌控,市場份額一度高達95%,中國本土挖掘機品牌市場占有率不足5%,外資品牌卡特彼勒和沃爾沃等不僅占據國內挖掘機高端市場,還通過在國內的合資生產基地布局低端市場,中國本土挖掘機品牌經過數年的苦練內功,終于從今年開始市場占有率迅速提升。
據悉,今年前9個月,徐工、三一、廈工、龍工等企業成長迅速,在短時間內乾坤逆轉,本土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已上升到36%,從今年6月開始三一挖掘機一舉超越小松(中國)成為國內挖掘機銷售第一名,市場整體占有率也迅速攀升至第二,凸現了中國本土品牌替代外資品牌挖掘機的強勁發展勢頭。
與工程機械里其他品類產品一樣,近幾年中國本土挖掘機品牌在向外資挖掘機品牌學習中技術水平提升很快,并積累了大量的人才資源,一些核心組件比如液壓元件與外資品牌的水平差距已經縮小了很多,在人力成本、維修以及售后服務方面中國本土品牌更具優勢。
核心組件瓶頸待突破
當中國挖掘機企業大舉占據以前外資品牌占據的市場份額時,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面前:隨著各大企業紛紛加入或者擴大挖掘機的產能,隨之而來的是中國130萬臺的產能,對應的卻是10余萬臺的需求。中國挖掘機市場4月銷量從3月份的44150臺迅速下滑到7665臺,降幅高達83%。
正如中國工程機械協會秘書長蘇子孟對《中國聯合商報》所言,中國工程機械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一些產品比如挖掘機市場就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需要通過市場競爭來淘汰一部分產能。
更讓業內擔心的是,雖然本土挖掘機品牌可以生產從幾噸到幾十噸不等的挖掘機產品,但是當前我國工程機械的一些核心組件,例如液壓件均需要從國外進口或者是外資企業在華貼牌生產,國內對液壓件的進口已經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的普遍定式,國內工程機械巨頭徐工集團、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對液壓件的技術研發短期內難有突破性進展。
只有本土企業能夠自主生產包括液壓件在內的核心組件,建立完整的零部件供應鏈,才能在國內市場攻城略地時不受制于外資組件供應商。
由于工程機械行業是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巨大的行業,在國家對房地產、高鐵等實施調控時,國內挖掘機市場需求放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據華泰聯合證券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機械行業存貨達到190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5.4%。其中,增長最快的鐵路設備、工程機械的存貨增速分別為72%、58%。庫存不斷增加的同時是企業應收賬款的追收迫在眉睫。這意味著挖掘機行業在不久將迎來一個整合淘汰期。
中國挖掘機企業要想突出重圍,就需要突破自身的軟肋—核心組件的瓶頸。只有在液壓元器件、核心零部件、配套設備、配套服務等方面具備核心競爭力,才能迎來中國挖掘機行業更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