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發改委、科技部等10部委近日聯合出臺關于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各新興產業國際化推進的重點。業內分析稱,新興產業扶持政策頻出,實質性效應有望逐漸顯現,相關產業公司將獲益,看好節能環保、太陽能、物聯網等長遠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及其細分領域,同時關注具有技術突破和進口替代的上游設備和材料公司。
意見提出,力爭到“十二五”末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分工地位明顯提升,國際化主體的競爭實力顯著增強,貿易和投資規模穩步增長,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化發展體系初步形成。
意見明確了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國際化推進的重點。
意見提出,要培育節能環保產業國際化基地,鼓勵產品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出口產品由以單機出口為主向以成套供貨為主轉變;新能源產業方面,要加強太陽能產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支持新型太陽能熱利用項目和產品開拓國際市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要加大對重要設備進口的支持力度,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建立三網融合研發機構,鼓勵外商投資設立高性能集成電路企業;生物產業方面,支持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等國內企業兼并重組,培育大型跨國經營集團,鼓勵企業承接國際醫藥研發和生產外包;對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明確支持航空、海洋工程裝備、高端智能裝備等產業在海外投資建廠,開展零部件生產和裝備組裝,鼓勵海洋工程裝備類中外企業開展高水平的合資合作;對新材料產業,提出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則明確培育本土龍頭企業和新能源汽車跨國公司,鼓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意見提出了包括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強產業預警應對國際貿易保護等在內的支持措施。
意見明確,要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特點,落實各項財稅支持政策,利用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支持相關領域的重點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對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等金額較大或能帶動國內專利技術和標準出口的產品,在出口信貸和出口信保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加強產業預警體系建設,重點對生物育種、生物醫藥等外資加速進入的產業,加強國內、國外產業發展動態監測與研究,盡快完善產業預警體系;鼓勵企業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應對工作,指導企業積極利用WTO通報咨詢機制等方式應對國外各種非關稅壁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