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上正式向社會發布《“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下稱《規劃》)。這是中國第一個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劃。
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稱,此次規劃,從原來注重量的增長到現在更注重質的增長。新規劃細化后,將在包括為中小企業減負、提供財政扶持、金融支持、幫助中小企業拓寬市場等方面均開展工作。
但在一些專家看來,前景似乎并不是那么樂觀。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由于銀行自身體制的原因,融資的閘門也并不會因為一個規劃就對中小企業傾斜。”
想融資 不容易
“在深圳,規模在十幾個人左右的小公司有一大片。”陳先生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22歲的他,已經在外工作了四五年。目前,陳先生在深圳開了一家從事內衣制造的小公司,還兼做“蘋果皮”(蘋果手機的外套),據悉公司年營業額去年達300多萬元。
陳先生告訴記者,一年前他從外貿行業轉向實業,但是從去年到今年,用工成本、布料等原材料價格上漲了不少,但今年的訂單卻少了不少。
雖然處境并不是很好,但是陳并沒有去借貸,“為什么要貸款?”但并不是所有的小企業主都像陳先生這樣想。據記者了解,迫于無奈借高利貸度日的企業也不在少數。日前,有媒體報道稱,在靠民營中小企業發展起來的溫州,10天時間內已經有7家企業的老板被卷入“失蹤”漩渦,行業涉及機械、閥門等制造業,很多都涉及到“高利貸”。這只是見諸報端的一部分,情況也許比看到的要嚴重。
據媒體今年5月份的報道稱,江蘇浙江一帶的民間借貸利率最高達月息30%,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將資金從銀行、跌跌不休的股市、風聲鶴唳的樓市及動蕩不穩的大宗商品市場中搬出來投入到“放貸”的生意。
相關部門已然認識到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因此,在這次的《規劃》中出臺了一系列的解決措施。比如未來將完善小企業金融服務差異化監管政策,加大財稅政策引導,重點加強和改善小企業金融服務;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和貸款抵質押方式,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擴大對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和比重;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加快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積極引導各類信用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服務;完善多層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綜合運用資本金注入、稅收減免、風險補償和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提高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能力。
“這次發布的規劃,算是回到了正確的方向。”宋頌興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前幾年,社會經濟資源過多地向資源壟斷型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傾斜,中小企業獲得社會資源比較少。
宋頌興表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境況與中國銀行業現行的體制有關,因為中國的銀行業主要由國有銀行和全國性商業銀行壟斷,且現階段民間資本受到管制,民間借貸不被允許,再加上銀行現行的考核體制,從而使銀行傾向于貸款給大型企業。此外,由于中國現行的是固定利率政策,利率受到管制,其杠桿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不過,在宋頌興看來,有了好規劃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更關鍵要把規劃落到實處,要看其執行力。
想創新 沒能力
除了融資問題之外,《規劃》還特別關注到了企業的創新和就業問題。《規劃》指出,中小企業提供了全國約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在全國科技園區、高新技術園區中,中小企業比例超過了70%。但中小企業目前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創新能力不強。因此要堅持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大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力度,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環境,促進中小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鼓勵中小企業與大專校院、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聯合建立研發機構,進行聯合創新。
不過,對于創新問題,一些中小企業主并沒有積極性。“做衣服需要創新嗎?再說現在的日子這么艱難,還怎么創新?”一位小工廠主在接受采訪時反問記者。
不過,陳先生對記者表示,創新對于企業來說確實重要,之前他的公司在為了一個新產品的開發也找過專業的研究機構,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如何創新卻是一件難事。
對于《規劃》提到的鼓勵中小企業聯合高校進行產學研聯合模式, 陳先生表示:“這也算是各個企業儲存人才的方法,這樣能夠幫助中小企業招到自身所需人才,但就我對行業的了解,中小企業與高校的合作一般是贊助學校,根本就算不上是產學研,因為現在高校的盈利性太強了。”
“中小企業有需求,但是沒能力。”宋頌興對記者表示。在他看來,人才和科技才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現在的很多調查表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工資福利要比中小企業好很多,如果中小企業在工作環境和收入報酬不能讓員工滿意就不存在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