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市政府給予3000萬元助推成果轉化。目前,憑借該成果創辦的博云新材,已形成年產1萬套炭/炭復合材料航空剎車副以及火箭噴管材料、燃燒室材料等系列產品的規模生產能力,打破了美、英、法等國技術和產品壟斷。
這是長沙眾多科技成果轉化案例的一個。截至去年,全市應用型科技成果轉化率超過85%,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8%。
長沙“雙超”美國矚目
今年1月17日,《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播出,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片中亮相,成為中國科技界形象代表。他身后,被西方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東方魔稻”的超級雜交水稻,美國人也耳熟能詳。
長沙是雜交水稻研發大本營,袁隆平領導的科技創新,使糧食畝產大幅提高,確保了中國以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已扎根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在今年1月,奧巴馬發表美國未來政策取向的國情咨文,提到“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民營太陽能研究機構,并研制出全球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這令“美國在經濟、教育、科技發展等諸多方面面臨更多競爭”。
長沙,是中國最大的光伏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和最大的光伏技術成果產業轉化基地。2010年11月,國際超級計算機TOP500組織公布:中國的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憑借峰值速度4700萬億次,持續速度2566萬億次每秒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排名世界第一。經科技部批準,以“天河一號”為計算設備的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已正式落戶長沙。
“十一五”期間,長沙共獲國家、省級科學技術獎勵932項,新增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近140個,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32個百分點。在全國大中城市,長沙科技競爭力排名全國第六,獲批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城市和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城市。
機械巨頭帶出千億集群
2010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年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成為長沙乃至湖南首個規模過千億的產業集群。繼工程機械產業之后,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新材料產業、煙草與食品加工產業也迅速崛起,成為引領長沙經濟跨越發展重點打造的“四大千億產業集群”。
長沙工業園區已由2005年的“兩區六園”發展壯大到“兩區九園”,入駐規模企業753家,集聚創業型、成長型小企業1100多家。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2286.31億元,年均增長近35%。
5年來,園區規模工業產值由649.4億元增長到2799.4億元,增長3.3倍,年均增速33.8%。聚集了近3000家科技企業、512家高新技術企業的長沙高新技術產業“兩區九園”,規模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總量的41%,高新技術產值占全市總量的96%,占全省的31.2%。高新技術企業產值過百億元的3家、過十億元的20余家、過億元的200余家。
科交會開啟產業“裂變門”
2007年,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潤兒倡導和推動下,由國家科技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和省政府主辦的中國(長沙)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拉開帷幕。首屆科交會主角是海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和投融資機構。這是長沙立足本土成果“富礦”,整合全球資源并合理配置成果產業化區域要素,設計出科技成果轉化“世界版圖”的第一步。
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四屆的科交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6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公司、科技中介機構和投融資機構代表參會。簽約項目847個,簽約金額815.9億元。2010年,這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共實現增加值778.03億元,占長沙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17.1%。
科交會成功舉辦的“十一五”期間,長沙地區生產總值2005年1520億元,到2010年已突破4500億元;全市工業總量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8位;所轄四縣(市)全部進入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科技競爭力躍居全國第六位,中部第一位。與此同時,市本級在六次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的基礎上,首次躋身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城市,入選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被評為首屆全國最具軟實力城市、十大創業之城、十大品牌城市、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