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信部、監察部、環境保護部等六部委,8月1日啟動新一輪稀土生產秩序專項整治行動之際,2010年下半年啟動的這波稀土價格漲勢的影響正在發酵。業內人士認為,在需求驅動下,超計劃生產近年來已成稀土業的潛規則,大面積停產在中小企業中恐難以實行,而這對當前稀土政策的執行力度是一大挑戰。
充滿爭議的配額制度
稀土價格高企的背景下,倒賣稀土出口配額、超指令性生產計劃生產等行為,也逐漸成為“公開的秘密”。
中國海關7月5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繼2010年后,今年中國繼續大幅削減稀土出口配額。大量計劃出口的稀土生產型企業由于缺少配額,爭相向擁有出口配額指標的貿易公司購買,促使指標價格大幅飆升。
該報告顯示,2010年年底,稀土出口配額指標“市場價”已達每噸12萬至17萬元,最高超過每噸20萬元。而今年4月份,稀土出口配額更被炒到每噸40萬至50萬元。稀土配額炒作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國內外的稀土價差。
9日,中國稀土界多位專家建議取消或者改善稀土出口配額制度。
江蘇省稀土學會理事王仲山認為,稀土出口配額制度不能“一刀切”,不分“輕、重”(稀土分為北方輕稀土和南方中重稀土),應改進稀土出口配額制度,加大控制世界其他國家較為少有的南方中重稀土元素出口,其中包括鏑、鋱等元素。
據有關專家介紹,自2005年開始,中國稀土產量連續5年超過10萬噸,而指令性生產計劃平均每年為8萬噸。據中國稀土學會粗略估計,2010年,中國稀土實際產量約13萬噸,而國土資源部設定當年稀土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8.92萬噸。
另外,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原副院長王國珍稱,實際上中國從2005年起稀土分離能力就已經達到20萬噸/年,而目前實際產量為13萬噸。
今年稀土超計劃生產或成必然
“現在已經停產。”在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倡議全國稀土分離企業8月初立即主動停產后,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人士在電話中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說。
“我們還在照常生產,沒有按照五礦說的去做。”包鋼稀土(600111)董秘辦相關人士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不過,該人士稱,包鋼稀土一直按照指令性計劃生產,往年產量都在計劃內,估計今年也不會出現超計劃生產的情況。
五礦建議停產的理由是,呼吁嚴格執行有關稀土生產指令性計劃,拒絕違法生產和超計劃生產。然而,此舉被一些稀土企業指為“作秀”。
北方某大型稀土企業的人士對記者稱,五礦的做法是出于自身考慮、礦源保護、落實國家政策等很多原因,但是稀土行業內很多中小企業超計劃生產的情況都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五礦把這個事情說了出來。
稀土行業的暴利使亂采濫挖、違法生產的現象早已屢禁不止。2010年中國稀土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8.92萬噸,而實際產量卻高達約13萬噸。今年4月下發的全年生產和冶煉指標為9萬噸左右,而據媒體報道,目前全年開采和冶煉指標都已經完成。
“今年肯定還會超過指令性生產計劃。”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籌備組負責人、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原副巡視員王彩鳳表示,稀土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增長,而生產計劃遠遠小于實際的市場需求量,如果參照去年的數據,估計今年至少達到9萬噸以上的消費量。
稀土需求“架空”國家政策
五礦的倡議體現了部分大企業在稀土產業調整中的決心。事實上,進入8月,稀土行業再次迎來密集整治令,其指向之一便是超計劃生產企業。
其實,為加強稀土行業管理,今年3月工信部就曾經發布通知,要求各地稀土生產企業嚴格按照指令性計劃指標組織生產,規范稀土行業生產秩序。5月10日,《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再次要求要完善稀土指令性生產計劃管理、打擊違法生產和超計劃生產。
“對我們來說,這些政策是利好,因為整個行業會更加規范,生產環境更加良性,市場環境也會向好的方向推進。”前述包鋼稀土人士稱。
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籌備組負責人王彩鳳認為,近期國家專門針對稀土生產環節的整治,大的方向還是按照行業整合、集約化發展的思路在走。通過今年的生產情況和企業自愿在發揮各方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聯合重組,慢慢理順行業發展思路。
盡管稀土政令頻出,然而市場需求和指令性生產計劃之間的矛盾卻使得國家政策屢屢落空。近3年來,每年的指令性生產計劃指標都得不到嚴格的執行,實際的開采量都超出計劃指標30%以上。這也使得大企業的停產倡議被認為雖然是在用實際行動說話,但顯出無奈之舉。
“若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執行,而需要倡議性的公眾壓力,可見行業的調控政策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安海軒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國家稀土政策能夠產生多大的市場效應很大程度取決于政策的持續力度與后續市場的監控強度,但從現實狀況看,大面積停產在中小企業中恐難以實行,這對當前稀土政策的執行力度是一大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