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中國工程機械市場是小松、卡特彼勒、日立建機、利勃海爾這些國際品牌的天下。它們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如今,中國本土的企業不但分食了他們在中國的市場,還雄心勃勃地向全球市場發起進攻。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不斷擴大,其他產業資本也瞄上了工程機械領域,有意從中分一杯羹。
是復制輕工業高能耗、低價格、低利潤的老路,還是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選擇并不難。通過兼并重組,中國將打造出自己的機械工業航母。
——中國企業強勢崛起
目前,在國內工程機械市場上,中國企業對國際巨頭已經構成了威脅。
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在堪稱最重要的建筑設備領域之一液壓挖掘機市場,9大外資品牌銷售5666臺,同比下滑32.93%,環比下滑32.27%,銷售占比已從3月末的65.8%下降至55.13%。而8大內資品牌的銷售占比已從3月末的31.62%上升至33.93%。
在本土挖掘機品牌強勢突圍中,三一重工的表現尤為搶眼。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共計銷售1.38萬臺,同比增長80.89%,其中6月份銷售1123臺,已經超過韓國斗山工程機械(中國)有限公司,成為位列日本巨頭小松(中國)之后的國內挖掘機市場第二大品牌。
而今年的1月和6月,三一重工曾兩度超越小松(中國),成為行業月度銷售冠軍。
根據行業協會估算,2011年,小松(中國)、日立建機等日系品牌的市場份額將分別同比下降1.92%和1.37%;而三一重工、山重建機等中國挖掘機品牌的市場份額將分別同比上漲2.48%和1.18%。
在國際工程機械市場上,全新的“中國制造”形象也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東盟機械行業合作論壇上,不少東盟代表指出,中國所生產的工程機械物美價廉、性價比優越,中國機械產品正逐步成為東盟采購商的首選。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陸仁琪介紹說,去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有8種工程機械整機降低了關稅,協定稅率為5%。隨著自貿區的進一步建設,機械行業的關稅將逐步降為零,那么東盟國家進口中國機械產品的成本更低。這為中國工程機械和運輸車輛擴大東盟市場提供了更多機遇。
即便在德國、美國等工程機械強國,也出現了中國企業的身影。
今年6月20日,三一重工德國貝德堡產業園正式開業。此前,三一重工在美國的研發制造中心已經正式投產。
——外資企業借并購增強火力
面對中國企業的強勢出擊,外資企業自然不會將市場拱手相讓。
去年8月,剛剛接任美國卡特彼勒首席執行長一職的奧伯赫爾曼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某些美國公司害怕來自中國低成本產品的競爭,但卡特彼勒愿意迎接這一挑戰。他還確定了在2015年前使卡特彼勒在中國成為業內頂級品牌的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卡特彼勒開始了新一輪大手筆資本運作。在2010年11月15日,卡特彼勒宣布出價76億美元并購比塞洛斯國際公司,并承擔比塞洛斯10億美元的債務,交易總價值86億美元,這也是卡特彼勒成立85年來最大的一筆并購案例。
比塞洛斯是世界最大的煤機制造商之一,是全球露天采礦業電鏟、爆破孔鉆機及邁步式吊斗鏟的領先生產者。此次并購,極大地豐富了卡特彼勒在礦山機械領域的產品線。
奧伯赫爾曼表示,“我們預期都市化將會持續推進,也就是發展中國家所謂的城市化進程。近年來,公司客戶一直希望我們能夠擴大產品線和服務內容,以滿足他們日趨復雜的需求。本次交易就是對客戶需要的明確回應。”
同時,卡特彼勒公司還將其全球建筑設備業務的原負責人理查德·拉文從伊利諾伊州皮奧里亞的全球總部調任至香港,以便能盯緊中國市場。
拉文今年3月在拉斯維加斯的一次行業展會上說,“中國市場我們一定要贏”。他說,“由于中國市場規模龐大,從長期看,如果我們不能成為中國市場的領頭羊,我們就無法成為業內的全球領軍者。”
當然,不僅只有卡特彼勒將中國市場作為自己發展的重點,德國利勃海爾和小松等也將發展重心向中國傾斜。2010年,小松在中國設立首家經營礦山機械銷售和售后服務的直營店,主銷300~400 t的液壓挖掘機及大型電動輪卡車。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副主席、小松公司董事長Masahiro Sakane近日也表示:“對我們來說,在中國有著非常好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