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深玩具企業“素藝”和紡織企業“定佳”的突然倒閉,東莞企業界一股“制造業寒流”再一次侵襲的擔憂彌漫著整個制造業。關于企業倒閉或者工人討薪的消息急劇上升一倍有余。中小企業是否會重蹈2008年的“寒流”覆轍?制造業惶惶然期待形勢好轉。 東莞制造型企業所面臨的困境,只是中國制造業整體萎靡的一個縮影。不獨東莞,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在內的東南沿海一代,今年上半年以來,大型企業接連倒閉或破產,中小企業的生存處境更為惡劣,許多企業處于停工狀態,不少人認為2008年的大規模倒閉潮或將重現。 對于坊間的這種揣測,各地官方比如浙江、廣東等,都用相關經濟數據作了駁斥,但駁斥難以掩蓋的事實是,制造業的發展境況早已今非昔比,呈現萎縮狀態。而從出口來看,低端加工制造業訂單正在加速向外流失,這也是事實。 以前,中國制造業一直走的是低成本、價格戰、惡性競爭的路線,對外貿出口具有極強依賴性,這在以往,是制造業發展的優勢,因而,“中國制造”能遍布世界市場。但現在的情況是,國內融資環境、勞動力增加和物價得不到控制,比如在孟加拉國,人工成本只有600~700元一個月,我國至少需要2000元。原有優勢變成掣肘,失去傳統價格優勢,我國制造業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取勝。而與此同時,歐洲和北美的市場需求減少,最終結果是,我國制造型企業要么接不到單,要么接了也賺不了錢,因此而停工、倒閉或破產。 這種信號是危險的,如果制造業無法走出困境,那么,接下來經濟環境上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是壓倒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一旦2008年的倒閉潮重演,我國制造業的面臨更為嚴重的失重狀態,因為相比2008年,這一波倒閉潮是建立在制造業整體滑坡的基礎之上的,屆時,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生存空間將更加逼仄。而目前來看,經濟結構調整尚未成型,在這之間就形成一種斷裂,斷裂的結果是,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資本偏離實體經濟(比如溫州實體產業“空心化”),將進一步助推物價上揚,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這恐怕是誰也不想看到的。 要打破這一局面,也是一場宏觀的持久戰。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制造業逐步向高附加值產業轉移;調控物價同時,改變進出口結構,鼓勵制造型企業外貿轉內銷,提振內需;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植力度,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內外兼修,將是扭轉制造業困境的唯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