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由廣州日報《車天下》獨家推出的“國內乘用車企業綜合競爭力排行榜”2011上半年30強排名結果正式揭曉。上海通用的得分下降了1分,仍然高居榜首。上海通用自本排行榜2004年推出以來,一直蟬聯第一位置,成為國內乘用車領域無可爭議的綜合競爭力王者。鄭州日產(乘用車)跌出30強榜單,而廣汽乘用車則首次殺入,并以69分的成績位居21名。在國內6大乘用車集團的綜合競爭力排名方面,與上期保持一致,6大集團整體得分與上期變化也不大。 總體保持不變 今年上半年市場急劇變化,乘用車產銷規模僅增長了5.36%,甚至還出現了月度負增長,這種市場大環境下,廠家綜合競爭力的高下也更容易顯現。 上海通用雖然因為高層人事變動,比上期得分略有下降,但依然憑借93分的綜合得分再次蟬聯乘用車企業綜合競爭力第一。這也是自2004年本報推出這項排行榜以來,上海通用連續8年、15次稱雄。除了在盈利能力方面稍遜一汽大眾之外,上海通用在調研所涉及的其余14個子項得分全部最高,成為業內真正的標桿。上海通用在品牌、營銷、研發、產品、管理等綜合競爭力的各個構成環節,表現最為均衡,短期內,在綜合競爭力上很難被超越。 最終有可能威脅到上海通用的暫時只能是同城兄弟上海大眾,本期,它的得分也第一次超過90分,以91分奪得綜合競爭力亞軍。朗逸、途觀本土改造的成功,顯示其在研發上的深厚積累,而其在銷售服務網絡以及品牌上也有很強的先發優勢——特別是在潛力巨大的三、四線市場,這種優勢更加明顯。 進入30強的企業在“四大陣營”的劃分上較上期更清晰,第一陣營(得分在80分以上)由上期的8家減少為6家,第四陣營(得分在60分以下)也縮減到兩家。 北京現代首次躋身第一陣營 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主要的合資企業排行也發生變化,上海大眾、廣汽本田、一汽大眾都是上期的“老面孔”,東風日產本期不僅躋身第一陣營,而且得分比上期大幅增加,一舉進入前四,這也是東風日產在排行榜中獲得的最好位次;廣汽本田受規模、產品線等限制,得分繼續下滑,但其出眾的產品力、品牌力和盈利能力,使其依然保住了第五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現代,在產品(八代索納塔、ix35提升)、品牌、銷售、盈利等方面均有改善,總得分增加了1.5分,一舉超過得分下降的一汽豐田、上海汽車,首次躋身第一陣營。 日系車、本土車企得分下降 本期,日系車排位整體下滑明顯,一汽豐田從第一陣營滑落至第二陣營,廣汽豐田、東風本田也被北京現代超越,日系車表現突出的只有日產,看來,豐田、本田應該反思在華的發展戰略了。 與日系車同病相憐的是本土品牌。由于鼓勵政策的退出,品牌形象沒有取得有效向上突破,本土品牌市場占有率持續下降。作為本土車企綜合競爭力龍頭的上海汽車,本期也“回歸”到第二陣營,這樣,第一陣營清一色都是合資企業。 總體而言,在市場增速放緩、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本土車企尚未找到向上突破的辦法,綜合競爭力與合資廠家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 集團競爭力:上汽優勢縮小 與上期相比,6大汽車集團的競爭力排行榜繼續保持,評價的標準也主要是乘用車業務,各大集團在上半年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其中上汽集團以90分的成績蟬聯第一,它在規模、研發、管理等選項得分最高,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內第一汽車集團,但領先優勢在縮小;“共和國長子”一汽集團以85.5分排名第二,其在戰略布局上的得分最高;東風位居第三,但與一汽差距進一步縮小,兩者為國內兩大汽車集團的“雙子星座”;新躋身國內“四大”汽車集團的長安汽車排名第四,但得分與傳統的三大集團還有不小差距,其收購來的哈飛、昌河汽車不僅沒有為其獲得加分,還有所拖累。 而“四小”集團中的廣汽雖然規模只有北汽的一半,可由于在盈利能力、市場化程度、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仍然稍微領先北汽。 從上期開始,“綜合競爭力排行榜”增加了集團綜合競爭力排行,主要是考慮到國家鼓勵兼并重組的背景下,6大汽車集團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占據了國內七成以上的份額。6大汽車集團的很多業務也是競爭力排行榜30強企業所難以全面覆蓋的。 與“國內乘用車企業綜合競爭力30強排行榜”不同的是,集團競爭力排行調研的得分小項設置為戰略布局、規模、研發、盈利能力、管理等7個小項,總分仍為10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