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副省長洪禮和在日前召開的江西省工業節能降耗增效工作會議上透露,“十二五”時期,江西省工業節能總目標是: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力爭“十二五”累計下降20%,工業領域實現節能量1000萬噸標準煤。 “十一五”期間,江西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降低38.24%,工業節能量累計達到900萬噸標煤,實現了全省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約束性目標任務。 工業節能是一場長期攻堅戰 江西是能源缺乏省份,能源結構比較單一,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全省煤炭資源蘊藏量十分有限,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原煤產量不足3000萬噸,不到全國總產量的1%,電煤60%以上依靠省外調入,平均輸送距離近1000公里,且90%以上靠鐵路運輸。 洪禮和說,“十二五”時期,既是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更是節能減排形勢極為嚴峻的考驗期、挑戰期。江西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轉變關鍵時期,重化工業特征極為明顯,主導產業以資源型為主,工業發展對能源消耗依賴性較強。工業節能工作將是一場長期的攻堅戰,松懈不得,馬虎不得。抓好工業節能降耗增效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加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實現綠色崛起的戰略舉措,是確保完成“十二五”全省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保證,是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實力的內在要求。 堅決打贏節能降耗攻堅戰 洪禮和說,今年是“十二五”節能降耗增效工作開局之年,必須重點做好五個方面工作: 突出企業主體,強化重點用能企業節能工作。全省500戶年耗能5000噸標煤以上的重點企業用能占全省工業用能的90%以上,抓住了這些企業,就抓住了節能工作的關鍵。各重點企業要把節能目標層層落實到車間、班組和個人,實行節獎超罰。要盡快開展內部精細化管理,以節能降耗為重點,以成本核算為手段,激勵員工全員參與節能。積極開展能效對標,通過與行業先進水平的比較和趕超,不斷提高自身“四率”水平。優化能源使用調度,健全能源計量和統計制度,統籌調配各工序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做到科學用能、集約用能。創新節能工作思路,引進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新機制,開展能源審計,借助外力,深入挖掘節能潛力。要落實專門人員,強化內部管理,加大資金投入,實施節能技改,真正把節能降耗工作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 加強源頭監管,推進工業項目節能評估工作。要制定出臺《江西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實施細則》,全面開展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工作,對未進行節能評估審查或節能評估審查未獲批準的項目,不得審批、核準。切實加強項目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監督管理,確保節能措施和能效指標落實到位。對重點用能企業建立能源利用狀況網上直報系統,探索建立能源計量數據在線采集平臺,實現事后管理向實時監控轉變。嚴格控制“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行業項目審批,杜絕新建“高耗能、低產出”工業項目。 推進結構調整,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工作。今年全省要淘汰落后煉鋼87.7萬噸、煉鐵8萬噸、銅冶煉6.3萬噸、水泥380.2萬噸、造紙10.9萬噸、制革2萬張、印染2990萬米、化纖0.7萬噸、電力42.5萬千瓦,力爭在今年前三季度全部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醫藥、綠色食品、文化及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工業節能工作的突破口,著力引進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項目,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以產業基地認定為抓手,通過科學規劃、政策引導和合理布局,大力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集聚度和產品技術含量。 加大資金投入,深入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各地、各企業要進一步加大投入,精心組織實施工業領域余熱余壓利用、燃煤鍋爐(窯爐)改造、能量系統優化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全力支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等重點行業節能技術改造,切實提高全省高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水平。積極爭取中央財政節能技改獎勵資金,充分發揮省市兩級財政節能專項資金杠桿作用,大力支持一批節能改造、節能產品產業化和能力建設項目。加強重大節能項目動態管理,督促項目按期竣工,盡早投入運行,充分發揮節能效益。 推進節能機制創新,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生態效率評價、清潔生產審核、綠色產品認證。推動節能服務公司為用能單位提供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一條龍”服務,推廣以節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資的市場化節能服務模式。鼓勵大中型企業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為本行業其它用能單位提供節能服務。推行電力需求動態管理,優化用電方式,提高終端用電效率。進一步落實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在有色、鋼鐵、火電等高耗能行業實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引導,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扶持3~5家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省內節能服務龍頭企業。大力推廣省產高效節能產品,積極向國家有關部委推薦省產節能機電設備產品、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工業領域節能減排電子信息應用技術,爭取列入國家推薦和導向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