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汽車產銷出現了27個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而本月9日,中汽協公布了5月全國汽車產銷數據報告:5月國內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4.89萬輛和138.28萬輛,環比下降了12.14%和10.90%,同比下降了4.89%和3.98%,連續第二個月出現同比負增長,報告總結其原因為優惠政策退出、燃油價格攀升、治堵限購實施、油耗準入施行以及日本地震共同影響。那么今年的中國車市相對于去年產銷量世界第一的“輝煌”,會呈什么走勢?“飽和”的車市中新的增長點在哪里?沈陽作為二線城市的“排頭兵”,在這次一線城市車市集體疲軟的情況下,會獲得什么機遇?又有哪些問題制約了車市發展。 人 物 簡介:沈進軍,現任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汽車50人論壇”委員。歷任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技術員、國家物資總局、物資部、國內貿易部、國家國內貿易局副科長、科長、副處長、處長、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汽車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生產資料市場專業委員會主任、會展部主任等職務。并擔任“全國汽車物流標準體系研究課題”副組長,推動全國汽車物流標準體系建設,負責多項全國汽車標準的起草和制訂工作。 大量需求面前 未來車市仍樂觀 遼沈晚報:沈會長您好, 5月份我國汽車產銷量同比環比都出現了連續下降,且相比4月份降幅在繼續擴大,您認為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是否預示著2011年汽車行業的不景氣? 沈進軍:去年6月份也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結果去年全年的汽車產銷量大家有目共睹。按照歷史經驗來看,每年的汽車月度銷量在二、三月份出現高峰后,都會逐月下行,一直到九、十月份“金九銀十”才會有起色。車市上每年二季度都是行業淡季,今年四五月份的低迷有一部分原因是要歸結于行業正常的季節性波動。 今年汽車產銷量的連續下降多了一些變數,除季節性波動外,還有六大因素導致連續兩月出現負增長,分別是購置稅優惠等政策退出、國家宏觀調控、燃油價格不斷攀升、部分城市治堵限購政策實施、油耗準入政策實施、日本地震影響產業鏈供應。這其中對車市影響最大的就是今年部分一線城市實施的治堵限購政策了,最近一段時間政府的限購措施。由于09年乃至10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出現了剛才大家談到的汽車與社會矛盾的日益顯現,這個矛盾確實非常的突出。我們認為這個矛盾的解決需要全社會共同承擔,而不應該把這個解決問題的板子打在汽車行業上。 對于今年乃至未來車市的走勢,我認為仍是樂觀的。這個判斷不僅僅是我個人的,也是我們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在這幾年對汽車市場的基本判斷,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汽車進入家庭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巨大的市場需求拉動著汽車產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是市場需求拉動了產業的發展,中國的百姓要實現汽車進入家庭的夢,誰也擋不住。因此在大量需求面前未來汽車行業仍然前景樂觀。而現在的銷售應該進入一個更平穩狀態,而不是大起大落。 車輛置換 將成車市新增長點 遼沈晚報:目前多數一線城市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了飽和,在保有量飽和的情況下車市會不會出現新的突破口?在這個前提下您能預測下未來幾年內中國汽車行業的走勢嗎? 沈進軍:我覺得高保有量并不意味著失去了增長點,而是意味著增長點可能會有所變化。舉個例子說,美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上億,但它在不算金融危機這幾年,產銷量增長幅度還是3%、2%。美國市場再蕭條,年產銷量也不會低于一千萬,就因為在它過億的保有量下,人人都需要車,車子要置換,每年都要更新,每年的更新就得有一兩千萬。雖然他們的新增幾乎是零。所以我們這邊雖然很多一線城市已經有了較高的保有量,但未來汽車置換將成為這些城市車市的主要增長點。 另外國內不少二三線城市的市場仍是新增市場,一線城市雖然飽和了,二三線城市的保有量還很少,因此綜合來看我認為以后的幾年里,國內汽車產銷量仍會持續上升,未來五年里我覺得我們會保持在10%的增長,到2015年就是2420萬。 沈陽車市 將迎來巨大機遇 遼沈晚報:您剛才提到了二三線城市的汽車保有量相對一線城市還很少,市場仍是新增市場。那您認為沈陽作為二線城市的“排頭兵”,會迎來什么機遇呢? 沈進軍:汽車產業發展就不僅僅取決于購買力增長,還取決于消費環境的改善。雖然二三線城市由于整體收入上存在差距,汽車市場發展相對滯后,但近期由于一線城市消費環境的惡劣化,治堵限購政策的推出。二三線城市反而出現了巨大潛力,被廣大經銷商“盯上”,并由此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逐步成為國內汽車消費增長的新亮點。沈陽作為二線城市的“排頭兵”,無論從購買力還是消費環境來看都處于前列,無疑將會在未來幾年內迎來車市的巨大機遇。 消費信貸和分期付款 推動慢是目前問題 遼沈晚報:您認為目前限制我國車市發展的問題都有哪些? 沈進軍:我覺得第一就是不重視消費者的感受,我們現在的產量大,是我們制造商有特別強的能力嗎?不是,是市場好,是中國的消費者好。但汽車企業這幾年高速增長,媒體、供應商、制造商很少能談及去年的1800萬輛給消費者帶來的是什么,只關注汽車的增長速度,關注我們是全球第一。但是他們卻應該聽聽消費者對這個的感受。我曾經研究過,從我們的收入和支出占比來看,中國的汽車是全世界最貴的車之一,我們的消費者買的是最貴的車,享受卻是很差的售后服務。第一大制造國給制造商帶來的喜悅沒有讓消費者感受到,這就是第一個問題,也是對消費者最大的不公。消費者能夠感受到的汽車品質,更多的是在使用過程中的服務,而服務這一塊我們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要冷靜下來,想想如何讓消費者受益。比如國外在賣車的時候,他們的生產企業對消費者是有多種選擇的。在經銷店,我們的主機廠在給消費者提供車的時候一般是這樣,提供的一個是基本型,一個是舒適型,最高的是豪華型。在國外基本的車子就是一個車子,配置完全是由消費者來選擇。生產商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按需生產。在售后服務方面他們也有多種選擇,去連鎖快修、去獨立的維修廠,或者去4S店,有非常豐富的選擇。這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另一個影響車市發展的就是消費信貸和分期付款推動慢問題,在發達國家消費信貸的方式占到了整個汽車銷售比例中的50%、60%、70%,有的到90%,而今天我們國家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今天80后、90后已經有了這種理念,如何去推動消費信貸也是我們應該研究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