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江西省和深圳市在江西吉安市共同建設深圳產業園,以此為平臺承接來自深圳的產業轉移,走出了一條特區帶老區、沿海帶內地的區域經濟協作新路子。記者調研發現,這種模式符合世界產業轉移規律,順應了當前我國產業轉移趨勢,可以總結和完善,由國家層面、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既促進內地承接產業轉移,又加快沿海產業升級,推進全國區域產業布局合理化、均衡化。 ——“特區帶老區、沿海帶內地”打造新興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2007年4月,江西省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在南昌簽署《關于加強贛深經濟社會領域合作與發展的框架協議》。雙方決定,共同推進在吉安建設深圳產業園。2009年,深圳市政府指定由南山區政府具體和吉安市對接,共建吉安深圳產業園。隨后,吉安市政府與南山區政府簽署了《關于推進兩地區域對接與合作框架協議》和《關于合作建設吉安深圳產業園的協議》。 兩地政府商定,在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3平方公里區域,由井岡山開發區負責征地拆遷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江西吉安深圳產業園南山示范園,積累經驗、理順體制后,向整個產業園拓展;南山區則將需外遷的加工貿易類企業、加工基地需要轉移到內地的大型企業,優先推薦到吉安深圳產業園,促進南山區拓展發展空間,調整產業結構;雙方建立經常性的信息交流溝通機制,及時為產業轉移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 “特區帶老區、沿海帶內地”,一個新興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從此在井岡山腳下浮出水面。數字顯示,井岡山經濟開發區內現有落戶企業203家,投產155家。其中僅入駐吉安深圳產業園的深圳企業就有36家,總投資達86億元,截至去年底,整個園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86億元,實現稅收8.5億元,各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都在40%以上。 在產業園項目的帶動下,香港及周邊省市等地的企業也紛紛入駐,園區電子信息產業聚集效應日漸凸顯,井岡山經濟開發區已被江西省命名為全省唯一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吉安深圳產業園初步成為長珠閩、港臺和海外地區的產業轉移基地。 期間,江西省政府仍繼續支持吉安深圳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電力、融資等事項;深圳市政府要求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充分發揮中介作用,推薦企業到吉安投資考察。在兩地政府推動下,南山區貿工局、科技局先后3次組織商會企業200多人次赴吉安深圳產業園進行實地考察,并促成一批投資意向。 ——“區域經濟協作新探索”破解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難題 記者采訪發現,作為區域經濟協作的一種新模式,江西吉安深圳產業園的建設破解了當前產業轉移過程中的一些難題,初步實現了兩地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提高招商引資針對性和成功率,迅速做大產業集群。“原來我們招商是廣撒網,到處去找,沒有相對固定的區域,到沿海去也像是搞地下工作,不敢也沒有渠道去找當地政府,只能一家一家企業去找,或者以商招商。”吉安市招商局副局長田群說,有了深圳產業園這個平臺,我們招商首選深圳,產業首選電子信息,到了當地首找政府,通過當地政府了解哪些企業有轉移意向,再有的放矢去找企業,大大提高了招商引資的效率。 數字顯示,2010年,吉安深圳產業園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2個,其中5億元項目4個,10億元項目2個,20億元項目1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1家,實際利用外資1.45億美元。目前,正在與深圳手機行業協會洽談總投資20億元的中國手機通訊產業園項目。 其次,有利于沿海企業擴張,有針對性地選擇外遷目的地,減少轉移成本,提高轉移效率。當前,隨著出口形勢不斷變化、土地緊張和勞動力緊缺的蔓延,以及內需的逐步啟動,許多沿海企業也開始瞄上中西部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總部設沿海,基地轉內地,成為許多企業的新選擇。但選擇中西部哪個地方,到新的地方產業配套能不能跟上,原來所在地政府會不會阻撓?又成為許多企業思考的問題。由沿海內地共建產業園,解決了所有這些后顧之憂。 去年下半年,吉安市在深圳南山區舉行了一次通訊終端產業招商會,由于看中吉安深圳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的良好基礎以及大量深圳企業的入駐,會上簽約24家。總部在深圳的香港盛大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揚祖說,公司以生產觸摸屏顯示器為主業,早在2009年就想在內地建基地,曾考察過長沙、武漢、黃山等地區,2010年聽說吉安有個深圳產業園后,他不再猶豫,當即決定選址吉安。因為,兩地政府共建的產業園,必然有順暢的溝通渠道,各種政府資源可以互補共享,這給了企業“定心丸”。 第三,有利于沿海地區騰籠換鳥,加快產業升級,在更廣闊的空間破解發展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日常工作接觸中,深圳市有關方面也常對吉安市的干部表示,目前全市常住人口846萬,管理人口1200萬,實際市籍人口只有197萬,是個典型的人口倒掛移民城市;國土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里,是個彈丸之地,經過二十七年的發展,其發展空間已明顯不足,受到人口、環境、資源問題等瓶頸制約。 專家表示,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尋求內地支持,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加強與內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深圳與吉安加強產業對接,建立深層次、寬領域、廣范圍、穩定長效合作機制,既有益于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其在發展模式、發展道路上繼續為全國提供成功經驗。 ——“吉安模式”符合產業轉移規律值得全國范圍推廣 目前,在廣東省、深圳市和江西省的共同推進下,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吉安深圳產業園)總體規劃已通過規劃委員會論證,并已經吉安市人民政府批復實施。中央商務區規劃已經啟動,正在編制水、電、氣、路等專項規劃,各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 2010年,井岡山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后,吉安市政府把井岡山開發區12.7平方公里規劃范圍作為吉安深圳產業園的起步區,同時增加33平方公里作為其發展區。至此,吉安深圳產業園和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二為一,形成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管理體制。 吉安市副市長、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吉安深圳產業園)黨委書記余陽春說,從這幾年吉安和深圳共建產業園的情況看,這種模式符合經濟規律,順應市場形勢。他說:“這幾年,我們沒有要深圳政府方面一分錢投資,但在深圳等方面轉移過來企業的支持下,井岡山經濟開發區迅速發展,已經初步成為一個新興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這充分說明了這一模式的生命力。”而通過沿海內地共建產業基地還可以防止沿海產業向海外轉移,這一模式既有利于沿海,也有利于內地,更有利于國家發展。 但總體而言,吉安深圳產業園模式是江西、深圳兩地自發進行的區域經濟協作新探索,還缺乏國家層面的支持,其發展還存在小散低、層次不高等問題。余陽春建議,國家可在全國層面對當前產業轉移進行規劃,像支持四川災區、新疆發展一樣,分產業、分地域建立“對口轉移”的平臺和機制,綜合協調產業園建設和項目落地問題,提高沿海政府的積極性,這將使全國的產業轉移更加規范、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