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安徽省安慶市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記者日前采訪了安慶市國資委主任、工經委主任方一清。 “十一五”交出精彩答卷 方一清說,“十一五”安慶工業經濟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產值1349.4億元,同比增長43.7%;實現工業增加值368.6億元,同比增長25%,增速連續五年保持在20%以上,超過全省平均增長水平;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46.12%,第二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1%;全市三次產業比由“十一五”末的20.9∶45.8∶33.3調整為15.7∶53.0∶31.3。 規模企業總量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548戶,比上年末凈增加269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到183戶,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12戶。 工業投資持續增長。去年全年完成工業投資402.6億元,同比增長36.4%,其中制造業完成投資360.4億元,同比增長39.3%,“十一五”工業投資共計1109.5億元,工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47%。 技術創新成果豐碩。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134.36億元,同比增長19.5%;實現增加值38.62,億元,同比增長21%;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產值72.7億元,是上年同期1.43倍,“十一五”共實施技術創新項目560項,開發新產品、新技術2020項,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8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6家。 節能降耗效果明顯。全市萬元GDP綜合能耗由2005年1.372噸標準煤下降到2010年1.078噸標準煤,累計下降21.32%;2008至2010年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企業11戶,產能144.8萬噸,清理淘汰粘土磚瓦落后生產能力企業97戶,關閉小鋼鐵產能25萬噸,連續三年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大力培育新興產業 在談到安慶工業經濟面臨的問題時,方一清認為,一是工業園區建設亟待加快,尤其是在規劃、體制、功能、管理等方面需要創新提升;二是與先進地區相比,無論是基礎設施等硬環境還是觀念等軟環境都存在不少差距;三是產業制造水平和結構層次不高,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較小,龍頭企業領軍作用不強,產業關聯度不高。 方一清說,“十二五”時期,安慶要抓住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機遇,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力爭“十二五”末,全市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達到3000億元,增加值1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年銷售收入百億元企業10個,10億元企業50個;新增上市企業8個,形成石油和化工、棉紡加工、裝備制造業三個超千億產業。 方一清說,為實現這一目標,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確保工業經濟繼續又好又快的發展。 繼續保持工業經濟持續增長勢頭。堅持全市工業經濟運行月調度、季督察制度,強化市縣區聯動、職責明確、共同推進的工作協調機制。抓好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和主要工業產品的運行監控,及早發現趨勢性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按照“控制增量、優化存量,上大壓小、有保有壓”的思路,認真做好落后產能核定和淘汰工作,減少由于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的產能過剩。 繼續保持較高的投資規模和強度。積極爭取國家、省專項資金支持,圍繞國家產業發展方向,謀劃和儲備一批帶動產業升級的重大標志性項目,一批產業龍頭、帶動力強的項目,一批中小企業專精特新項目,一批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進一步促進工業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積極推進產業承接工作。積極推進和完善與央企合作發展、與全國著名民營企業合作發展長效機制,做好簽約項目落實和跟蹤深化工作,重點推動合同項目盡快落地,盡快開工建設,協議項目、意向項目盡快轉變為合同項目,力求引進一個項目、形成一個基地、拉動一個產業,再到打造吸引關聯產業集聚的產業基地。 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技術升級。鼓勵和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產業層次。組織實施省(市)企業技術中心、省級新產品培育計劃,加快骨干龍頭企業建設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步伐。圍繞產業高端化、聚集化、特色化,有針對性地開展區域性產學研對接活動,重點扶持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前景好的企業發展。強化品牌提升建設。 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圍繞光伏、生物、新材料、節能環保、新型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建立新興產業項目庫,在政策、資金、資源要素等方面予以傾斜,集聚各種要素強力推進,根本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搶占新一輪經濟競爭制高點。 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實施嚴格的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分解和落實企業和用能單位的主體責任,不斷降低工業企業的能源消耗水平。重點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項目準入,抓好重點企業、重點行業的節能工作,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堅決關停小水泥、小輪窯、小煤礦等“五小”企業,通過加強科學管理,降低生產消耗,提高企業經營質量,不斷促進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