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車展又即將曲終人散,告一段落了,林林總總的好現象、壞現象、新現象、怪現象,似乎難以三言兩語就說個明白。 但對于整個車展來說,幾乎大部分行內人士都有一個相近的看法:亮點不如往屆多。當然,當下世界天災人禍不斷,我們能成功舉行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國際車展,的確已實屬不易,受點影響也在情理之中。 每屆車展期間,都是各大品牌紛紛展目標、玩概念、談戰略的高峰期。而各式各樣的概念車往往就是“玩概念”的最好體現。一如過去,今年各大自主品牌和汽車集團也傾力推出了多款“重量級”的概念車。毫無疑問,無論在車身設計、個性風格等方面,絕大多數都比過去大有進步,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但此時我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兩三年內,這些概念車里面又有多少會被加以改進并真正量產呢? 興許此時此刻,不少自主車企的領導們也心中無數。 那縱觀目前市場上的各款車型,又有多少是能與曾經風光一時的概念車扯上半點關系呢? 對于國外品牌來講,概念車是最好的試探市場反應的方法。雖然也不是所有概念車都會最終量產,但概念車的“存活率”卻比我們的要高出許多。目前市場上熱賣的眾多車型也都能找到他們曾經的“前身”概念車。 自主品牌的概念車設計越來越討巧,其中自然是和各大車企的投入和對設計的重視分不開的,也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但是,如果我們的自主品牌純粹是為了車展而玩一把概念,那未免就太可惜了。但愿今后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概念”轉變為現實,更多更漂亮的自主品牌汽車成為我們廣大消費者的座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