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各地消協(包括廣州消協)在3·15期間紛紛表態:加價售車無疑等于商業賄賂,一經調查屬實,即予以處罰!消息一出,既沒有成為消費者購車的定心丸,市場“加價”也并未因此消息瞬間消失。無他,實在是監管乏力!連消費者都沒能做到齊心抵制加價,車商無所畏懼更如以往般淡定。 監管乏力原因一:相關部門表態了,汽車加價銷售完全是企業的市場行為,只要明碼標價,并與消費者充分溝通達成一致,相關部門就無從干預。物以稀為貴。從市場行為上來說,花多少錢買車,那是消費者自己決定的事情,只要愿意,并不算賣車的過分。所以要管加價,相關部門實在是師出無門,咱們認為的確不需要過分干涉。應該管的倒是“強買強賣”型,但可惜,這也是主動出擊、監管無力最無奈的原因之一。 監管乏力原因二:消費者實在被動。加價賣車,最為過分的是“強買強賣”型。即在消費者不太愿意的情況下,通過暗示加價才能“插隊”提前提現車、強制捆綁精品等方式來達到加價的目的,這種暗示往往能成功說服一些消費者妥協,讓“加價”這種市場行為淪為“加塞”的工具。雖然物價部門說了,如果消費者碰到這種“強買強賣”型的加價賣車,發現汽車銷售涉嫌價格欺詐時,可以向物價部門投訴。然而,現實相當無奈。往往在這種情況下,又因為消費者的“自愿妥協”加價,讓這種強買強賣變成“理所當然”。更多的消費者寧愿早點買到車,也不愿花時間去投訴、取證,等待相關部門對經銷商的處罰。 有個古老的諺語,內容是這樣的:有個老漢有五個兒子,個個聰明能干,可是不團結,還常鬧矛盾。老漢有天發給他們五支筷子,讓他們各自把筷子折斷,他們輕而易舉地做到了。隨后他再遞給兒子們一把筷子,可是這回每個兒子臉都通紅了依然沒辦法折斷。五兄弟終于明白:如果我們不團結就像分散的一根筷子那樣,若團結起來就像那把筷子一樣力大無比! 故事是不是很耳熟?當然,這是小學就學過的道理。“加價賣車”,怨聲載道。團結一致愿意抵制者依然只有少數,大多數消費者不是被妥協選擇加價,就是默默繼續等待。那么,我們小學就學過的道理,充其量也只是紙上的一個小故事。如今,消協、物價局的“大門”敞開,歡迎消費者就此類事件投訴,而且也已有開罰的先例。盡管在某些方面相關部門的“主動監管”還是乏力,但是消費者何不“主動”團結,主動抵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