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訪本市多處輪胎銷售市場,發現輪胎價格出現普漲的“硬朗”局面,平均漲幅在8%—10%左右。原本二三月份是輪胎銷售淡季,加上錦湖輪胎返煉膠事件帶來的行業沖擊,近期并非輪胎的漲價預期時段,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反季節漲價主要是消化去年年底的橡膠漲價壓力。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重慶南路汽配交易市場,看到這里絕大部分品牌的輪胎已經上調了零售價格,其中195型號的鄧祿普輪胎價格一個月之前,每個售價在580元左右,而現在的價格已經漲至660元。此外,韓泰、普利司通、佳通、馬牌等品牌的輪胎都有不同程度地漲價,總體漲幅平均在10%左右。從具體品牌來看,低端品牌的輪胎原來的基準價較低,上漲幅度大多為幾十元;高端一點的輪胎漲幅都在百元以上,其中米其林輪胎價格最高上漲了230元/個。在一家專營佳通輪胎的銷售店內,負責人告訴記者,他賣的佳通輪胎今年春節前漲過一次價,春節之后又漲了一次。最近又連續上漲了兩次,前后共調整過4次價格,總價大約上漲了10%。“現在輪胎漲價已經是普遍現象,不光是我們,就連米其林都漲價了。”這名負責人透露說,日產的米其林輪胎價格一直是市面上最為穩定的,很少出現漲跌價的情況,但去年年底米其林輪胎一下子上調了8%的出廠價,這也成為了本輪輪胎漲價的“風向標”。而相對于米其林等進口輪胎,韓泰等品牌的國產輪胎價格上調更加頻繁,目前韓泰175斷面寬輪胎售價已從去年年底的230元/個漲至310元/個。 “現在國內的輪胎廠都處于虧損狀態,生產的越多虧損的越多。”青島輪庫負責人姜昆告訴記者,本輪漲價是輪胎廠家消化上游橡膠漲價壓力的無奈之舉,即便是普漲10%也無法填補橡膠、炭黑漲價帶來的成本壓力。姜昆表示,三月份屬于輪胎銷售淡季,以往不會出現普漲情況,但從去年6月開始,天然橡膠就一直漲價,到今年1月份的時候,每噸價格已突破4萬元大關。價格暴漲的后果是輪胎生產企業虧損嚴重。由于橡膠成本占輪胎總生產成本比例約為50%,所以目前省內部分輪胎廠家都開始限產減產,以減少虧損。“現在大部分的輪胎銷售商都進不到貨,主要依靠年前的貨物儲備,”姜昆表示,目前輪胎漲價的勢頭仍未減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