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有的增長模式面臨嚴峻挑戰的當下,如何才能解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怎么樣才能推進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3月20日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認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步驟的重要舉措。
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存在三方面的挑戰,一方面主要資源性產品消費占全球總消費的比重明顯的大于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單位產品的能源、資源消耗水平也明顯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矛盾和問題十分突出,一般加工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比重過大,工業增加值率的水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以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
上述問題是否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將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影響。苗圩認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能解決這些問題,還將有利于中國縮短與發達國家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的距離。
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是以重大的技術突破和重大的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個方面最終被確定為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并被被認為是增強中國社會可持續的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
而中國特有的經濟環境,決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走一條與發達國家不同的路。苗圩提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要處理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關系。
“培育發展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產業的簡單替代,而是通過促進新興技術的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來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彼f,一方面大多數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必須依賴于傳統產業所形成的技術積累、制造能力、產業組織等基礎的支撐。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重要方向是發展戰略性的新興產業,通過技術的創新、組織的創新和管理制度的變革,傳統產業也可以轉變成為新興產業、現代產業;此外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迫切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牽引和帶動。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堅持把技術創新作為主攻方向,這是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的創新驅動的特征決定的。苗圩強調,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利用全球創新要素和資源,還要把本土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戰略的導向和主要的目標,并要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
商業模式的創新將有助于技術創新的更好實現。苗圩指出,必須高度重視商業模式創新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當中的作用同時,還要重視市場配套設施的建設?!氨热缧履茉窗l電就需要儲能等相關設施的配套,物聯網的配套也需要組織、實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示范工程,為新興產業的產業化、商業化搭建平臺?!?苗圩舉例說。
而體制機制的創新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苗圩從三個方面對此進行說明。一是要尊重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的規律,放寬準入的門檻,簡化審批的程序,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體制的改革,為各種資本有序地進入和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的保障;二是要綜合運用產業、稅收、財政、金融等手段,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的激勵功能,有效促進技術創新和資源優化的配置;三要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技術標準,切實保障創新者的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