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信息北京3月14日電(記者李寒芳 許雪毅 查文曄)2011年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獲實現的第一個年頭,大陸方面在制定五年規劃時也首次把兩岸關系列為專章加以闡述。這些將給兩岸合作帶來哪些影響,兩岸同胞該如何善用 ECFA加“十二五”的雙引擎效應?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新華社記者就四個相關話題,采訪了閩臺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委員、嘉義農業發展基金會總裁蔡武璋和臺灣金鼎證券協理鄧學人。
問題一:“十二五”開局之年,臺資企業如何隨大陸經濟轉型實現自身的轉型與發展?
蔡武璋:臺企應跟上大陸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步伐。大陸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重視品質的階段,為了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已成為過去。臺商也應該重視節能減排。我長期從事農業,在大陸的投資也非常注意植樹造林。臺灣的農業技術發達,培育出了很多新品種,比如說縮短了生長周期的白楊樹,為配合紙漿生產大量種植速生的專用樹種,這些都可以移植到大陸,加速綠化進程。
鄧學人:大陸從以外銷外貿為主轉而鼓勵內需,同時“十二五”期間大陸工資水平上調,內部消費趨于旺盛,這就需要臺企轉換視角,不再把大陸視為制造車間,而是主要的消費市場。未來服務業占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還會上升,臺灣企業應把握這一機會。目前已有不少企業轉向內陸投資,但一味追逐低成本優勢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要逐步發展高端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抓住開拓服務業的機會。
問題二:現在大陸的上海、四川、重慶、福建等地都提出“兩岸概念”,兩岸如何合作才能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機,實現有效分工?
蔡武璋:我在福建仙游和平潭島、溫州蒼南縣、四川成都都有投資。隨著大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內陸省份的運輸成本逐步降低,加上土地與勞動力成本比沿海便宜,吸引大量臺商投資是意料之中。內陸省份也可以吸引資金,仿照沿海模式發展經濟。
問題三:“十二五”加ECFA成為兩岸經濟合作雙引擎發動機,會帶動兩岸開辟出哪些新的合作領域,創造出哪些新的合作模式?
鄧學人:更多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將成為趨勢。臺灣的晶圓代工、半導體、光電、LED(發光二極管)等高科技產業,對大陸資本的政策面都逐漸開放,但是這一開放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現在陸資赴臺金額有限,件數也不多。以后的兩岸經濟合作將不再局限于某一產業,而是由點向面擴展,越來越多的產業會參與其中,形成優勢互補。兩岸企業間的策略聯盟、互相參股已經不少,未來走到企業并購階段也只是時間問題。
問題四:類似的合作如何讓臺灣中小企業以及中南部、中下階層的民眾享受到實惠?
蔡武璋:由于ECFA規定對多種臺灣商品實行關稅優惠甚至零關稅,不少臺灣商界朋友非常期待關稅分批調降的到來,一直在為此作準備。此外,兩岸在農業上互補之處很多,臺灣有技術優勢,大陸在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上有優勢,大陸多個省份都希望引進臺灣先進的農業技術。對兩岸來說,農業都是根本大計,“三農”問題值得兩岸高度重視,農業合作有助于提升兩岸農民生活水平,當然也會惠及臺灣南部中下層民眾。(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