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信息北京3月14日電(記者韓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提高內地與港澳合作的機制化水平。國際金融中心協會主席、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陸紅軍12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落實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家戰略的實際舉措,目前上海和香港的金融合作正在向機制化時代邁進。
陸紅軍說,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主線的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合作正站在新的起點上。2009年底,雙方共同設立了“滬港金融高管聯席會議”,該機構作為常設性高管合作機制,開啟了滬港金融合作的新局面。
陸紅軍介紹,在今年2月上海舉行的“滬港金融高管聯席會議第三次專題研討會”上,包括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梁鳳儀、大連市金融工委副書記左振平等三地金融高層在上海探討了如何從機制層面為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鋪路,并首次嘗試將第三方納入滬港合作平臺。
在全球經濟中心由西向東轉移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強香港和上海兩大國際金融中心的互動合作日益受到關注。2009年4月,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廣州等4城市先行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境外地域范圍暫定為港澳地區和東盟國家。隨后試點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10年7月,央行將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擴容到20 個省份。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數據顯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已成為香港人民幣存款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2010年下半年跨境貿易通過香港的銀行結算占了中國對外貿易結算的50%到60%。由此帶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量從去年初不到600億元增長到年底的3000億元。
此外,2010年底共有48家內地背景的集團公司,包括證券、基金、期貨、銀行,以及非金融類企業在香港開設分支機構,其中上海背景的金融機構有14家,包括海通、國泰君安、申銀、匯添富、海富通、東方證券等。
陸紅軍表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十二五”規劃發展階段,如何從機制層面加強滬港金融合作至關重要。人民幣國際化離不開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的合作。香港作為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目前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勢頭迅猛,無論是人民幣在香港的數量還是銀行體系的數量都在增加。而上海作為在岸市場,也要積極服務于人民幣國際化,包括市場體系的進一步改革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