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性農機展覽會的歷史被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2月15日,農機行業的三家國字頭協會齊聚北京廣西大廈的一間并不寬敞的會議室,發布了一項決定:即全國性農機展覽會由原來的每年舉辦四次,減少為每年春秋兩次。“聯合”成為此次發布的關鍵詞。 據介紹,變陣后的展覽會均由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中國農機流通協會、中國農機化協會三家共同主辦。春季展覽會名稱為:“全國農業機械展覽會”,由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牽頭舉辦;秋季展覽會名稱為:“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由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牽頭舉辦。 “各協會不再獨自主辦、協辦全國性的農機展覽活動。聯合舉辦的首場展會將于4月11日在山東濰坊亮相。”全國農機展覽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副理事長范景龍介紹說。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姚春生處長對于三家協會聯合辦展給予了積極評價。他說,三家協會以大局為重,站在行業的立場上,決定聯合舉辦全國農機展,這是適應農機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舉措。“不僅有利于企業集中力量展示產品,也有利于農機展會進一步做大做強,三家協會的合作,在我國農機展覽事業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記者了解到,聯合辦展的動議來自農業部農機化司,但聯合的過程并不十分順利,這為可持續合作帶來挑戰。而幾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聯合辦展的道路廣闊、變數猶存。 濰坊“試婚” 據介紹,盡管4月11日于濰坊舉辦全國農機展覽會的準備時間較短,但籌備工作進展順利。全國農機展覽會組委會副主任兼副秘書長陳濤告訴本報記者,本屆展會雖然是由三家協會首次聯合主辦,但是有三家協會往年各自主辦展覽的基礎,展會很快得到了企業的認可。其中招展通知已經于年前寄出,同時電話通知到所有重點企業,并利用三家協會的官方網站和有關媒體做了宣傳。 截至2月15日,已有一拖、時風、福田、五征、東風、常林、常柴、全椒、江動、紐荷蘭、久保田、洋馬、馬恒達、中國農機院、中機美諾、金億、洛陽中收、沃得、華輝等一大批大型、知名企業確定參展,報名參展企業已超過100家,預計展覽面積將達到4萬平方米。展覽規模和品種將突破歷年春季農機產品訂貨交易會。“這說明廣大企業對三家協會聯合主辦全國農機展的支持,也反映出對中國農機行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陳濤說。 據介紹,本屆展會的觀眾邀請,綜合了三家協會以往辦展經驗。在專業觀眾邀請方面,組委會把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駐華使領館商務官員;國外有關農機組織、進出口商;各省、市、縣農機管理部門、農機推廣站;農機、工程機械和汽車經銷企業;農機合作社、農墾、農場系統等。 本次展會期間,組委會將同期舉辦“農機行業‘十二五’發展高峰論壇”。三家協會還將舉辦有關農機工業、農機化、農機流通的專題活動。 姚春生表示,農業部農機化司將全力支持全國農機展的各項工作。希望三家協會攜起手來,集中力量提升全國農機展的競爭力,引導展會向著促進農機行業健康的方向發展,共同將全國農機展覽打造成亞洲第一、世界知名的國際品牌展會。 分析人士認為,濰坊之展,也可以看作是三家協會的一次“試婚”。如果展會辦得理想,利益分配均衡,則皆大歡喜。 幕后“媒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機行業三家“中”字頭協會聯合舉辦展會的消息傳出后,震驚了業界,業界大多認為三家此前并無聯合的征兆。“盡管去年在鄭州的全國會上,農機流通協會和農機工業協會合作召開了資本對接會,但這與聯合辦展并無直接關系。” 山東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企業的負責人當時向中國工業報記者分析稱,如果沒有外力的推動,三家聯合辦展的可能性并不大。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特別是購機補貼政策的帶動下,農機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在大好形勢下,農機行業各個級別的展覽會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除了四個全國性展會外,地區性、區域性、省市,甚至地縣主辦的農機展會(選型會)更是難以統計。據估計,全國各類農機展會加起來超過了百家,這給農機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同時,各展會同業之間的無序競爭,也不利于農機行業展會經濟的發展,并對行業管理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因此,規范管理各類展會,引導展會向著促進農機行業健康方向發展,成為行業人士的共同呼聲。 有鑒于此,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宗錦耀于2010年11月中旬在北京召開了三家協會的協調會,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元恩、中國農機流通協會會長毛洪、中國農機化協會常務副會長馬世青等參加了會議。“不過在這次會議上,三方并未達成一致。”消息人士告訴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