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淮安市落實插秧機1449臺,較2009年增長122%,增幅全省第一,全市水稻插秧機保有量增加到6051臺;落實機插秧面積122萬畝,全市水稻種植機械化率提升到42%,5年提高25個百分點。推廣了漁業機械、蔬菜園藝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等3.2萬臺套,創建了漣水朱樓、淮陰丁集、盱眙舊鋪、楚州席橋等特色農機服務高效農業示范基地11個。全市經工商注冊登記的農機專業合作社242家,實現了農業鄉鎮農機合作社全覆蓋,參加合作社的社員33800人,服務農戶20多萬戶,經營收入3.2億元,承擔了全市70%的機插秧、60%的秸稈還田、50%的收割作業和30%的耕整地服務,這是記者日前從市農業機械管理局獲得的信息。“十一五”期間,我市農機化發展投入大、裝備增加多、農機化水平提升快。
農機化綜合水平全面提高。“十一五”期末,我市農機總動力達392萬千瓦,比2005年增加117萬千瓦,增加43%。同時,農機裝備結構不斷改善,以大馬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水稻插秧機為主的新機具廣泛應用,保有量分別達13500臺、13338臺、6051臺。水稻種植機械化、秸稈機械化還田和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取得重要進展,水稻種植機械化率、秸稈機械化還田率分別達42%和50%。建設了47個糧食高產增效示范區、6個省級秸稈還田示范縣和11個特色農機示范基地。農機服務范圍不斷拓寬,農機服務方式不斷創新,由家庭作業向合作化方向邁進。
各項農機政策措施有效落實。我市抓住機遇,積極爭取,“十一五”期間農機化總投入達20億元,其中財政投入4億元,分別是“十五”時期的2倍和6倍。積極推進秸稈還田利用“1+X”模式,連續兩年秸稈還田面積超過400萬畝,還田率超過50%。解決農機投保難問題,擴大保險政策覆蓋范圍,參保農業機械3萬臺,受益農民1.5萬戶。還出臺實施了農機報廢更新、合作社示范創建、機庫建設補貼、職業技能競賽、陽光工程培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營造農機化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濃厚氛圍。
農機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我市從事農機生產、銷售和服務的規模企業達65家,產值突破12億元,其中列入國家和省農機購置補貼目錄的生產企業13家,累計獲得補貼資金超過5億元。清拖、清淮和金湖漁機等骨干企業成為我市農機工業的支柱。2010年,清拖農業裝備有限公司銷售拖拉機超過8000臺,產值突破5個億,并于11月份與上市公司鼎立股份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強強聯合。清淮機械有限公司專業從事旋耕機研發和生產,多項產品獲國家專利,并與羅馬尼亞等國簽訂了產品出口意向。金湖縣漁機產品享譽省內外,去年榮獲“江蘇省漁業機械之鄉”稱號,7家漁機企業全部進入國家和省農機購置補貼目錄,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50%,省內市場占有率達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