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購是機床行業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過去十年當中,涉足此間的企業不計其數,尤其是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均對此興致勃勃。業內皆知的,有大連機床并購英格索爾,沈陽機床并購希斯,北一機床并購科堡,上海明精機床并購沃倫貝格以及池貝,等等。 并購成果幾何?面對媒體,多數企業選擇低調處理。因此,有人懷疑國內企業海外并購效果不佳甚至血本無歸。而在我國機床行業海外并購領域堪稱“教父”的梁訓蠧卻認為,企業之所以低調是為了避免招來不必要的麻煩。什么麻煩呢?如果國內企業大肆宣傳并購成績,可能招致當地政府的審查,并且抬高后來者的并購成本。 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姑且不論。但海外并購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是事實。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日前就表示,海外并購的難度與金融危機之前和金融危機前期相比越來越大。 難度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西方發達國家的阻撓。自“巴統協議”至今,發達國家在機床領域對中國的封鎖從未停止。眼下,看到中國制造業不斷發展壯大,西方國家感到壓力越來越大。有些國家為了防止給自身經濟帶來更大威脅,而加強了封鎖,控制其企業向外銷售是其中一個重要手段。據了解,日本和歐洲都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政策。 其二則是出于并購成本的考量。2008年底,天水星火并購法國索瑪。據悉,趁著西方金融危機的機會,星火把合同條款訂的極為有利,僅用200萬歐元就拿下了索瑪公司81%的股份,80萬歐元就得到了全部技術,這在平時甚至連一臺高檔數控加工中心都買不到。 然而,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成功“抄底”。現在,并購價格越來越高。這主要是因為金融危機即將過去,世界經濟開始復蘇,人們看到了新一輪的希望。價格高了,自然要算筆投入產出比的賬。 除了眼前的新問題,有些老問題也值得有并購沖動的企業思索。企業跨國并購的目的,大多是借助其平臺提高我們自身的技術水平。但是,其技術能否迅速轉移過來并且被及時消化掉,是值得推敲的。很多時候,跨國并購后產權轉移了,技術轉移卻存在障礙,因為某些核心技術不允許出境使用。比如北京第一機床廠對德國科堡公司的并購案例,科堡很多核心技術,在德國用沒有問題,但是拿到中國來就是不允許的,因為當地政府對于哪項技術不準出境使用都有明文規定。類似的規定,在日本、美國也有。 而從管理上,企業要具備駕馭它的能力。并購完成后,國內企業在享受利益、行使權力的同時,還要遵循當地的法律、法規,盡到相應的義務。而這些法律法規是否已經吃透,其中有沒有陷阱,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當然,也不能因噎廢食。眼下,機床工具企業進行海外并購的條件依然存在,國外機床工具行業的產業特性是主要由小規模企業組成,比如美國40~100名員工的機床企業占總數的60%以上,德國機床工具企業平均員工人數127人,西班牙、意大利、英國、日本等機床工具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規模也都類似,而且其中有很多的家族企業,抵御經濟危機能力薄弱。這些企業技術水平較高,不少具備國際品牌,且并購項目單項投資規模不大,正好符合我國機床工業國際并購的選擇條件。 同時,海外并購對于發展我國機床工具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參與國際并購、借助國際平臺,非常有利于迅速提高我們的管理水平和科技進步水平,有利于參與世界競爭。大連機床、沈陽機床、北京第一機床廠等企業成功的跨國并購實例也用事實說明了這是一條可行之路。 但是,企業不能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而要做好充分準備。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