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業內消息 |
|
“十二五”超4000萬輛,產能過剩或灼傷汽車業
|
【世界機械網】 時間:2011-02-11 來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頁】
|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從各大汽車企業集團的銷量目標來看,各個車企對于下一個五年計劃躊躇滿志。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 國內主要車企的目標總產量已輕松突破4000萬輛,高于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提到的3124萬輛。當時,陳斌就提出,我國主要的30家汽 車企業(集團)2015年年底規劃產能為3124萬輛,已經遠遠大于市場需求。
與國家發改委的預警相比,很多業內人士并不認同“產 能過剩”的說法。特別是從去年的情況看,多數車企處于嚴重的產能不足狀態,很多車型均出現斷貨現象。“產能不是焦點,產能供不應求是焦點。供過于求不是主 要矛盾,供不應求會成為主要矛盾。”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認為,要相信在當前充分競爭的市場上,企業擴張產能更多是出于自身需求,不會盲目投 入。
是盲目樂觀,還是市場剛性需求?對于剛剛開局的汽車“十二五”來說,與產銷增長相比,如何讓汽車與社會更加和諧的發展,才是一 個更加重要的課題,因為,即便消費需求能消化得了那么多的產能,但年產銷超過4000萬輛的規模也嚴重超越了目前中國社會的承受能力。從北京、廣州相繼出 臺的汽車限購令來看,曾經消費能力最為強勁的一線城市已經基本處于飽和狀態,汽車向二三線城市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從量到質、從大到強、從規模向效益的轉變,是中國汽車業下一步必須面對的最重要課題。
2010年,產能相對充裕的北京現代成了大贏家,年銷量高達70萬輛,而一些去年年初估計較為保守的企業,只能看著人家銷量節節攀升干著急。也正因為如此,去年多數廠家宣布了擴產計劃,有些計劃甚至可謂“大躍進”。
從 公開的數據來看,今年汽車廠家的目標相對保守,多數增幅在10%左右。其中,上海通用今年的產銷目標為115萬輛,與去年的105萬輛相比,增幅不到 10%;去年增速迅猛的北京現代的銷售目標為72萬輛,與去年的70萬輛相差無幾;同樣保守的還有東風本田,28萬輛的銷量僅比去年增幅不到8%;一汽豐 田今年的目標銷量為55萬輛,增長10%;東風日產今年77.2萬輛的銷量目標,與去年的66萬輛相比,增幅達到15%。
據統計,目前各大廠家所規劃的新工廠基本要到2012年才能投產,屆時,產能將得以大量擴充。
對 于各大汽車企業集團來說,因產能不足而丟失市場份額是心中難言的痛。因此,在汽車市場紅紅火火的過去兩年間,新建工廠、擴建產能成為很多車企的第一要務。 特別是2009年初國家“四大四小”計劃提出后,主流汽車企業集團均“磨刀霍霍”,為爭奪中國汽車業第一把交椅而努力擴張。
在上汽 集團的“十二五”規劃中,發展目標為年產銷整車600萬輛,自主品牌和本土化研發汽車突破總量的40%,形成系統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具有獨立產品開發能力 的國內零部件配套體系,新能源汽車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0%左右;在一汽集團的“十二五”規劃中,年產銷量將達到500萬輛,銷售額過6000億元,力爭 實現占據國內汽車市場20%份額的戰略目標,其中自主品牌將達到年產銷量200萬輛;長安集團的“十二五”目標規模也將超過500萬輛;北汽集團的目標為 35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的產能力爭達到70萬輛。
與這些大集團相比,吉利、奇瑞和比亞迪等自主品牌車企也雄心勃勃,“十二 五”規劃目標均達到200萬輛。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自主品牌車企的產能擴張計劃更為迅猛,在未來5年里,比亞迪將新增80萬輛產能,吉利新增產能將在 100萬輛以上,長城天津新基地的規劃產能也達50萬輛……
據不完全統計,到“十二五”規劃末期,僅從已經統計的汽車集團的信息來看,已經達到3800萬輛,加上未統計在內的企業,總體規劃產能將在4000萬輛以上,遠遠超過承受能力。
“2011 年汽車產銷增速在10%~15%之間,今年中國的汽車行業不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認為,從去年來看,中國汽車市場出現的狀 況是產能不足。汽車市場沒有出現規模比較大的降價浪潮,很多車企加班加點生產。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許多車企就會增加產能建設,在產能增加之后,市場會自 動調節使車企慢慢減少產能,這是一個市場調節的過程。“在市場經濟下,產能要有一定富余,10%到15%的富余,如果一個產業每年增長20%,應該再加 20%,在年均增長20%的市場里,產能有30%的富余是很正常的。歷史證明,國家主管部門擔心汽車產能過剩的局面都沒有出現。”
與 董揚的樂觀相比,在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看來,產能過剩要分兩方面來看,對于適銷對路的品牌但是產能不足的企業要鼓勵其擴張;對于無效產能要加以控制; 地方政府過于看好汽車產業,以低價土地和資金政策吸引汽車企業入駐但又缺乏規劃的情況應該引起足夠的警惕。“我的建議是對于汽車行業新的項目立項要有嚴格 的審批程序,而不能盲目建廠,一哄而上。”
業內人士擔心,產能過剩帶來的嚴重后果,除了會影響整體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對自主品牌更是嚴重的打擊。2012年產能快速放量后,價格戰或將不可避免。“政府和企業應該重質量輕數量,著眼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從汽車大國向強國的轉變。”
|
免責聲明:
|
|
1、本文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