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組織的全國水稻生產機械化工作會在渝召開。會議提出,將在“十二五”期間,重點解決西南稻區山地和小田塊機械化技術與裝備問題,全力打破水稻栽植機械化制約“瓶頸”。
從人畜力向機械作業的歷史性跨越
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宗錦耀說,“十一五”期間,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機裝備總量增長最多、作業水平發展最快、資金投入最大的5年。2010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標志著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人畜力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其中,作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的水稻,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8%,超過了水稻發展十年規劃設定的目標8個百分點。
盡管如此,水稻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仍分別低于小麥、玉米34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其關鍵制約因素有二:一是機插環節拖了后腿,2010年全國的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只有20%,致使水稻與小麥、玉米的機械化差距進一步拉大;二是以西南地區為代表的山區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基礎條件薄弱,水稻機械化水平相對滯后。
抓住機插關鍵環節打一場攻堅戰
會議認為,水稻機插秧技術具有“增產、創收、省時、省力”的優點,其推廣速度之所以不快。主要是因為三個“不到位”: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二是技術培訓沒有到位,三是農機農藝結合沒有到位。
會議提出,“十二五”期間要采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壯大服務組織、示范帶動、堅持農機農業聯合等方式,以栽插和收獲兩個關鍵環節的機械化為著力點,大力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力爭2015年全國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達到45%,水稻收獲機械化水平達到80%,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80%。
西南稻區機械化水平將快速發展
會議提出,“十二五”期間將長江中下游稻區、雙季稻區、西南稻區、北方稻區作為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重點。其中,西南稻區將以提高收獲機械化水平為突破口,同時加強水稻栽植機械化培訓示范推廣力度,重點解決山地和小田塊機械化技術與裝備問題,發展小型耕整機械、手扶式插秧機械,推廣分段收獲技術,發展小型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割曬機和脫粒機。
重慶市農委、江蘇省農業機械管理局、安徽省農業機械管理局、重慶市江津區政府、廣西武鳴縣農機化管理局分別在會上作了經驗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