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機械工業發展的最好歷史時期。”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如此評價。 在此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了“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再次重申了裝備制造業和汽車產業的地位與作用,充分體現了國家的意志,這在我國工業發展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機械工業增加值和總產值分別年均增長26.22%和26.64%,高于“十一五”行業規劃預期目標(12%)年均增速1倍以上。2009年機械工業總產值突破10萬億元大關,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達到19.67%,發展質量明顯好于“十五”。 國民經濟支柱性地位凸顯 “十一五”以來,機械工業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2008年,全行業完成銷售收入為12641.4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提前兩年實現了總量進入世界前三位的“十一五”發展目標。2009年,全行業完成銷售收入15334.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一大批產品產量躍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間,我國發電設備實現了超高速增長,年產量連續四年超過1億千瓦,占世界總產量50%左右,2009年產量相當于2005年的1.27倍。汽車工業年均增速為24.7%,2009年產量是2005年的2.42倍,一舉成為世界第一產銷大國,提前兩年實現進入全球汽車生產大國前三位的規劃目標。機床工業2009年以153億美元產值(占世界機床產值的比重達27.6%)首次躍居世界首位,其中數控機床年均增速為24.65%,2009年產量相當2005年的2.41倍。此外,大中型拖拉機、摩托車、內燃機、裝載機、汽車起重機、軸承等眾多產品產量均位列世界前茅。 同時,機械工業在提高我國裝備自給率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從“九五”的70%、“十五”的80%,提高到目前的85%。特別是在應對金融危機沖擊、形勢極為嚴峻的2009年,機械工業對全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位居我國工業各行業首位,充分體現出機械工業支柱性和保障性的地位和作用。 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成就顯著 “十一五”以來,機械工業扎實推進自主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四年間,共有770項創新成果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4項榮獲國家科技發明獎,20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新產品產值增速高出總產值增速7.67個百分點,同期行業增長的貢獻率已達26.21%,遠遠高于預期指標。2006~2009年,汽車行業192項創新成果獲“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獎”,4項榮獲國家獎。 以我國首個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和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成功投運為標志,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取得重大突破。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所需鍛件、蒸汽發生器、核主泵開始具備自主制造能力,泵閥國產化項目榮獲國家能源局科技進步一等獎;火電裝備中,1000兆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自控系統通過國產化驗收;水電裝備中,當今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三峽電站70萬千瓦水電機組實現自主研制;大型石化裝備中,國內首臺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用裂解氣壓縮機研制成功,乙烯“三機”(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和乙烯壓縮機)全部實現國產化等。我國自行研制的世界最長72米臂架混凝土輸送泵車、最大直徑11.22米盾構機、超重型雙立柱數控落地鏜銑床、超大型露天礦用挖掘機、1000兆瓦超超臨界風冷汽輪機、3兆瓦海洋風電設備等一大批產品達到或領先世界水平。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成效 “十一五”以來,機械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產品更新換代取得了一些進展。電工行業以高效清潔發電和特高壓輸變電為依托,積極發展水電、核電、風電和高參數火電產品。2009年火電設備減產18.5%,而風電同比增長80.9%。在全球投運的70臺超超臨界百萬千瓦機組中,有我國產的設備11臺。 汽車行業經過調整,產業集中度大大提高,前10家整車生產企業的市場份額占85%;占企業總數0.22%的前30家企業,其主營收入、利潤總額占比均高達60%以上,并有兩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目標。同時,產業結構、市場結構、自主品牌均發生了實質性變化。 機床行業根據市場需求重點發展大型、重型及高檔數控產品,機床產值的數控化率由2005年的47.3%提高到2009年的50%以上,金切機床產值數控化率提高6個百分點,數控機床自給率提高10多個百分點。 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 機械工業跨行業、跨地域、跨所有制企業重組步伐加快。如山東濰柴、工程機械、汽車三大集團重組,兵器集團兼并保定天威,廣汽并購湖南長豐,國機集團并購一拖,陜鼓并購上鼓等,都產生了很好效果。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獲得長足發展。2009年,大、中、小型企業工業總產值的增速分別為17.52%、6.73%和22.24%;對機械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90%、13.25%和57.83%,小型企業貢獻率接近六成,超過大中型企業貢獻率之和,已成為機械工業的“半壁江山”。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機械工業區域經濟結構發生積極變化,產業梯次逐步形成。東部地區發展勢頭良好,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增速均在20%以上,有的高達40%以上。2009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對全行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41%,比上年高10.5個百分點。機械工業特色產業帶、工業園區、品牌之都等蓬勃發展,促進了產業集聚,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國際化戰略邁出新步伐 “十一五”第一年,我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實現重大轉折,當年首次實現進出口貿易順差7.47億美元,一舉扭轉了我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長期逆差的局面。此后,連續四年,機械工業外貿出口年均增速達到17%,高于“十一五”15%的規劃目標。 在金融危機沖擊的2009年,機械工業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3767.41億美元,為“十五”末的1.6倍,順差149.07億美元,進出口增速均居全球領先位置。目前出口國家和地區已達210多個,機械產品的出口結構、貿易方式不斷優化。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2009年與2005年相比,我國機械工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含港澳臺企業)增長24.34%。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成效。機床、印刷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工電器、工程機械等行業企業通過海外并購或辦廠,擁有了世界品牌、核心技術和人才,促進了高端產品研發和設計制造能力的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