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來,安徽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實現了“十一五”規劃制定的目標和各項任務,為實現全省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抵御自然災害、發展農村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統計,2009年底,安徽全省擁有農機總動力5100萬千瓦,比2005年末(以下皆為“同比”)增長28%;擁有各類拖拉機244萬臺,增長12%,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0.5萬臺,增長2倍;聯合收割機91276臺,增長87%;水稻插秧機8355臺,增長14倍;玉米聯合收獲機械2178臺,增長28倍;谷物烘干機械1241臺,增長5倍。農業機械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大中型、高性能作業機械有了新發展。全省完成機耕作業3980千公頃,增長5.5%;機播作業3300千公頃,增長42%;機收作業4810千公頃,增長45%,全省農業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9.4%,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邁上新臺階。
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取得新突破。2009年,安徽省完成水稻機械化栽植197.86千公頃、增長3.5倍,機收水稻1913千公頃、增長43.6%,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7.5%。其中全省水稻機插秧水平達7%,有100個行政村實現了整村推進。承擔的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獲2009年度省政府“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油菜主產區完成機械播種26千公頃、機收8千公頃。玉米主產區完成機械收獲97千公頃,增長7.6倍。
丘陵山區農業裝備取得新增長。圍繞加快農民增收,安徽省丘陵山區大力推進特色優勢林果業生產加工機械化,全省擁有茶葉采摘機1110臺、修剪機1.3萬臺;茶葉成套加工機械14.5萬臺套、年加工茶葉6.5萬噸,分別增長34%和46%。擁有果蔬加工機械850臺、山核桃脫脯機1500臺、保鮮儲藏設備1600臺套、烘干設備1500臺,機械化生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受到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歡迎。
農機社會化服務呈現新特點。全省農機社會化服務呈現組織形式多樣化、服務方式市場化、服務內容專業化的特征。已登記注冊農機專業合作社495個;農機作業服務專業戶28萬個,增長45%;農機作業服務經營總收入309億元,增長98%。以跨區機收為代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與家庭承包經營有機結合,解決了小規模生產的矛盾,搶抓了農時,方便了農民,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現有農機利用率和經營效益,而且對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和作業市場形成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加快了農機產業化進程。
農機技術教育培訓工作邁上新臺階。安徽省農機局局屬兩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加大改革力度,狠抓教學質量,形成招生、教學、就業相互促進的好局面,為社會培養了各類技術人才11700多人。全省75所市縣農機化技術學校培訓各類農機操作人員25萬人。納入“陽光工程”培訓基地的55所學校,共組織培訓各類實用技術人員5萬多人,促進了各地勞務經濟的發展。全省先后有80所學校取得拖拉機駕駛培訓資格,年培訓3萬多人。四年來共計培訓農機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機具操作手110多萬人次。
農機試驗鑒定和質量監督工作出現新氣象。圍繞強化農機試驗鑒定基礎設施和鑒定能力建設,省級農機鑒定站擁有實驗室4500m2,檢測儀器設備250臺套;通過計量認證83項、授權認可61項、農機試驗鑒定認定能力57項;具備了收割機、插秧機部級推廣鑒定能力、除大型拖拉機外所有農機具檢測鑒定能力。設在安徽省的農業部排灌機械檢測中心通過國家認監委計量認證和審查認可。四年間,共計完成部、省級農機推廣鑒定828項、各種委托檢驗910項。
農機安全監理工作取得新成績。農機安全監理部門全面貫徹有關法律法規,公開辦事程序,實行陽光執法,積極探索與公安交管部門聯合執法機制,維護農機安全生產秩序。通過開展各項業務培訓、資格認證和農機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黑車非駕”專項整治、創建“平安農機示范縣”和推進農機安全村等活動,規范了監理執法工作,提高了監理執法水平,提高了農民安全生產意識,幾年來,全省沒有發生一起重特大農機事故,同比萬臺機車事故、死亡率和重傷率均有所下降。
農機國際交流與合作取得新進展。通過承擔利用韓國政府貸款農機化項目,提升了項目區農業生產力,推進了水稻生產機械化和農田治理,取得了一定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圍繞加快發展,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組團赴美、加、韓、日等國和歐洲等地考察學習與交流。同時,接待了德、日、俄、韓等國農機企業代表團組。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宣傳了安徽,了解了國外農機工業與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