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國農機試驗鑒定和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會上,甘肅省作為全國8個省站之一的代表作了典型交流發言。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全省“三農”重點工作任務,精準聚焦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充分履行職能,創新推廣方式,大力推廣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有力支撐了全省糧食生產和特色產業發展。
找產業推技術
和政縣油菜種植面積15萬畝,是著名的“雙低油菜之鄉”,油菜因果莢成熟度不一致,機收時容易造成裂角落粒,油菜籽聯合收獲損失率大是制約油菜生產提質增效的瓶頸問題之一。
為破解這一技術難題,今年8月,由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和山東金大豐機械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甘肅省科技廳民生科技專項“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與應用”項目,通過宜機收品種選育、宜機收種植模式和低損油菜籽聯合收獲協同攻關,實現油菜籽低損收獲。
“通過測試專家組現場測試,油菜籽機收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遠低于國標6%的要求指標,實現了油菜籽低損高效收獲。該技術的示范推廣,可有效促進油菜種植區農民增收和油菜產業提質增效。”甘肅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趙武云表示,該技術的示范推廣,一舉破解了油菜籽機械化低損收獲難題,可有效促進油菜種植區農民增收和油菜產業提質增效。
如今,甘肅每年都要圍繞產業組織實施一批抓點示范項目,建設試驗基地,省市縣三級聯動,開展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范,集成主推技術,遴選適用機具,打造典型樣板,總結成熟經驗,有力支撐鄉村產業發展。其中“西北旱作馬鈴薯半膜單壟雙行生產機械化技術”“玉米全株青貯機械化收獲技術”被中國農機化協會、部總站遴選為“2020年度十項適用農機化技術”,“玉米全株青貯裹包機械化技術”還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2021年度農業主推技術”。
抓節點促應用
春耕、三夏、三秋等關鍵節點是全面做好農機化生產技術指導的重中之重,為此,我省在特殊時期積極統籌謀劃舉辦各類示范推廣活動,讓農民群眾看得到、摸得著農業新技術帶來的便利高效。
今年6月25日,在平涼市靈臺縣,伴隨著十幾輛大型聯合收割機轟鳴穿梭于小麥田間,全省小麥機收開鐮暨機收減損大宣傳大培訓大比武活動在此啟動。與傳統人工收割小麥相比,聯合收割機猶如一頭戰斗力十足的“鐵牛”,高效快捷省時省力,所到之處只剩下短短的秸稈,而飽滿的麥穗早已盡入“腹中”。
兩天之后的6月27日, 2022年中國農機推廣“田間日”暨新技術培訓班在慶陽市寧縣中村鎮如期舉辦,來自全國農機鑒定推廣機構的負責人和技術人員、甘肅省各市縣農機部門代表、當地農機合作社和農民代表、有關企業代表等約300人參加了“田間日”現場活動。
“此次‘田間日’活動進一步推動了農機化產學研推交流合作,促進了全國農機技術人員、新型農民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加快了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與裝備推廣應用,將引領和帶動各地圍繞機械化推進糧食生產與重要農產品供給,充分發揮機械化增產減損的作用,更好地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 省農業推廣總站站長張恩貴說。
今年以來,省農業農村廳按產業、分區域建好機械化示范基地,舉辦演示活動,牽引多方力量辦好農機推廣“田間日”活動,把“田間日”活動辦成農機推廣系統的亮麗名片,地方政府重視,農民群眾歡迎,既提升了農民群眾對農業機械化的幸福感、獲得感,也讓農機化工作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張恩貴說:“我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基層大調研、技術大培訓、機具大展示、能力大提升’為主要內容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做到產業到哪里,農機化主推活動就到哪里,技術培訓就到哪里,鮮紅的黨旗就高高飄揚在哪里。”
強帶動有支撐
我省通過發揮農機鑒定與推廣兩站合并后的人才優勢,以服務特色優勢產業全鏈條為主線,創新建立站領導班子成員包抓產業機制,并牽頭組建全省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專家團隊,匯聚技術推廣、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多方技術骨干,共同推進研發制造示范推廣一體化應用。
7月2日,甘肅省農業裝備協同創新研發中心在甘肅農業大學正式揭牌成立,這也是我省第一家專注農業設備創新研發中心,吹響了甘肅省農業裝備政產學研推用協同創新的號角。
據了解,該中心成立后將圍繞牛羊菜果薯藥六大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分區域、分產業、分作物、分環節梳理問題短板,找準主攻方向,制定中長期補短板計劃,以需求側引導農機補短板,分批次、分步驟開展協同創新。
技術的創新關鍵是要落在田間地頭。為此我省創辦了“甘肅農機大講堂”,邀請省內外技術專家通過線下、線上多種形式,宣傳農機化新政策,解讀農機化新形勢,培訓農機化新技術,引領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形成“產學研推”合力推進、省市縣三級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此外,2022年,省農業農村廳安排農機裝備補短板、現代農機裝備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資金3000萬元,統籌做好農機化技術推廣、試驗鑒定、質量監督等各項工作。全省農機推廣系統更有朝氣了,呈現出多向發力、多點開花、協同推進的良好態勢。
來源: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