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來,長城、昆侖、統一及賽邦、德馬格等國內外潤滑油企業紛紛發出漲價函,上漲幅度普遍在10%左右,最高漲幅達25%。當前,潤滑油市場受原油價格高位、基礎油供應短缺加劇、全球能源緊缺、消費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支撐,延續今年以來一路上漲態勢,呈現易漲難跌局面。
廠家集中調漲
這已經不是潤滑油大廠集中第一次調價了,早在今年2月至4月之間,至少有20家潤滑油企業漲價,并且這其中還有重復多次發布漲價通知的潤滑油品牌。繼11月1日漲價潮后,至11月中旬,部分潤滑油生產企業又現一輪追漲,在5%-10%之間。
廠家給出的漲價理由,基本集中在原材料供應緊缺、成本大幅上漲。昆侖潤滑油表示,面對全鏈條成本的大幅上漲,公司一直努力最大程度在內部化解,但目前難度確實很大。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給客戶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服務,公司決定在11月1日起全面上調潤滑油產品價格,調價幅度為8%-15%不等。而長城潤滑油也表示,為了保證產品質量、供應和服務,經慎重考慮,不得不于11月份再次上調部分潤滑油脂液商品銷售價格,上調幅度在5%-10%不等。
從市場的反應來看,普遍認為此輪漲價是在意料之中。畢竟,面對基礎油、添加劑等原料貨緊價揚,以及制造成本、包裝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的全面飆升,如產品價格不隨之調整,生產企業就無法維持下去,“誰不漲價就活不了”。
行情多點支撐
當前,多重因素支撐潤滑油市場行情走高。
原油價格持續高位。受俄烏沖突、歐佩克減產、歐洲能源危機等因素共同推動,國際原油價格今年下半年一直在較高水平徘徊。入冬后,能源需求增長,供應方面反而減少,國際油價雖有回落,但總體上還是在高位狀態震蕩。
基礎油短缺不斷加劇。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基礎油總產量預計在750萬噸左右,同比下滑23.7%。市場供應量從第三季度開始持續偏緊狀態,基礎油裝置的產能利用率平均在37%左右,煉廠開工率非常低。而同時基礎油需求呈增加態勢,11月份國產基礎油需求量為75萬噸左右,較上月相比上漲7%以上。供不應求導致基礎油價格持續走高。據統計,近半年時間,基礎油價格漲幅高達36%,結合物流和稅改因素,漲幅直接逼近40%。
化工原料同樣供應緊張。路博潤、潤英聯、雅富頓、雪佛龍奧倫耐、瑞豐新材等主要添加劑公司也紛紛發出漲價函,且受生產上游和物流影響,潤滑油添加劑市場供應不穩定。
其他綜合成本大幅上漲。受疫情、國際形勢等因素影響,企業的物流、包裝、人工等成本都在不斷上漲。有市場人士透露,今年以來大宗貨物每噸運費同比漲幅普遍在25%左右,部分區域甚至達到35%以上。
潤滑油進入傳統消費旺季。秋冬季節更替,汽車及機械換油需求增加,需求釋放支撐市場走高。
圖片來自網絡
市場易漲難跌
分析后市,國際局勢更趨復雜多變,市場傳聞歐佩克正在醞釀新一輪減產,冬季能源危機蔓延,能源供應形勢可能進一步惡化,原油價格預計仍將持續高位,短期內潤滑油原材料緊張局面無法緩解。
受國家稅務總局對有原油配額的煉廠補收消費稅影響,國內煉廠開工負荷較低,現貨資源進一步收緊;進口資源依然處于下滑態勢之中。在目前基礎油價格暴漲并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需求依然旺盛,交易呈現先付款后排隊的局面,而且目前看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此外,雙節將至疊加疫情因素,物流、人工等成本將持續上升。同時消費端需求將進一步釋放,對價格形成有效支撐。
受上游拉動、供需關系影響,預計潤滑油市場易漲難跌、只漲不跌的局面將持續。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形勢對于潤滑油企業是一次集體考驗,將促進品牌不斷創新和提高品質,進而推動市場和行業洗牌。如何應對成本飆升、如何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贏得市場,考驗的是企業綜合能力。一批疲于應對市場、質量不過關的小品牌小廠家將加快淘汰,行業品牌集中度將得到提高,相比于價格,質量和服務將是市場更加關注的因素。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