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曹妃甸區南堡經濟開發區的南堡鹽場,隨著扒鹽機一聲聲轟鳴、運鹽車穿梭奔忙、傳送帶上下翻飛,一座座“鹽山”猶如寶石一般鑲嵌在270平方公里的大鹽場。而正是這座亞洲最大的海鹽生產場,衍生出一條條新的海洋化工產業鏈。
海鹽,是海洋化工的“糧食”,也是南堡經濟開發區打造全國最大海洋化工循環產業基地的優勢所在。經過近30年的開發建設,依托南堡鹽場、三友集團、三孚硅業三大化工企業,構建起上游海鹽生產、中游“兩堿一化”、下游氯氣綜合利用的海洋化工循環產業體系,南堡經濟開發區成為以海洋化工產業為主導、以化工新材料為特色的專業化工園區。
據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缐立峰介紹,目前開發區已累計建成工業企業80余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46家。202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5.6億元、增長14.5%;公財稅收收入6.44億元,同比增長22.5%;規上工業企業達到46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92億元、增長35.9%;規上企業增加值增速17%,高新技術產業、戰新產業增加值增速均達18%,被評為“河北省特色產業示范經濟開發區”。
強鏈補鏈延鏈
打造綠色化工集群
走進南堡經濟開發區化工產業園區,一條條管道凌空而起、相連密布,為產業配套銜接、廢物綜合治理、資源梯級利用架起了橋梁。在南堡經濟開發區已有企業產行鏈圖上,記者看到以三友氯堿、三孚硅業為中心,25條箭頭串聯起原鹽、溴素、純堿、燒堿、化纖、硅業、氯化法鈦白粉、碳酸鋰/氫氧化鋰、硅烷偶聯劑等二十余個項目。
“整個園區最鮮明的特色是企業間物料相互支撐、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協調聯動。”缐立峰說。“十四五”以來,南堡經濟開發區正以推進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效益突出的化工循環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依托得天獨厚的生產要素配套環境,強化頂層設計、改善營商環境,通過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加快建成全國獨一無二的具備有機硅、無機硅全產業鏈的硅材料產業基地和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循環基地。
一直以來,南堡經濟開發區依托南堡鹽場、三友集團兩大化工企業,通過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形成了“原鹽—兩堿(純堿和燒堿)—粘膠短纖維、碳酸鋰、氫氧化鋰”“氯氣—氯代苯酚、氯化法鈦白粉、三氯氫硅、四氯化硅”“氯化氫—聚氯乙烯、特種樹脂”“氯化氫—有機硅及下游產品”“氯化氫—聚氯乙烯、特種樹脂”“氯化氫—有機硅及下游產品”等多條循環產業鏈,不斷提升了產業競爭力、園區集聚力,為南堡經濟開發區打造化工循環經濟“航母”創造了必要條件。
聚焦高新材料
搶占高端市場
6月10日,在曹妃甸南堡經濟開發區化工新材料產業園區,由河北吉誠新材料公司投資建設的年產4萬噸碳酸鋰/氫氧化鋰項目二期工程已進入土建階段。
“該項目以三友集團液堿為主要原料,依托企業與院所聯合自主研發的全國最先進的柔性轉化技術,建設世界首條全自動化高端柔性電池碳酸鋰/氫氧化鋰生產線,這條生產線將創造工藝技術、產品質量、自動化程度三個第一,填補國內空白,占領鹽堿化工產業鏈高端領域。”項目綜合辦公室主任王雪峰介紹說。
當前,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綠色化工成為全國化工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缐立峰表示,“‘十四五’期間正值我國化工行業的‘大轉型和大重構’時期,南堡經濟開發區與時俱進,準確把握當前化工產業面臨的新形勢、新趨勢,通過企業上下游一體化銜接,實現產業結構從無機化工向有機化工、向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轉化發展,不斷提升產業引領力、技術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南堡開發區在企業發展中高度重視高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截至目前,區內培育出高新技術企業1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特邀院士工作站、河北省纖維素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省有機硅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河北省聚氯乙烯技術創新中心等省市研發平臺7個,國家級和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這些以企業自主搭建的科創平臺,為南堡開發區化工產業走向高端、引領產業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科技支撐。
目前,南堡經濟開發區正在加緊建設的4萬噸碳酸鋰/氫氧化鋰、50萬噸氯化法鈦白粉、10萬噸碳素材料、12.2萬噸硅烷偶聯劑、20萬噸有機硅等一大批項目,工藝技術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規劃投資超過200億元。在2023年全部建成后,氯化法鈦白粉國內市場占有率將達一半以上,硅烷偶聯劑總量將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3,有機硅產能可達全國第三。
來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