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縣是傳統稻麥種植區,在完成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大任務后,瞄準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新目標,緊緊抓住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短板,制定出臺《加快推進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方案》,強化組織協調,緊盯薄弱環節,認真開展特色農機化調查摸底工作,為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夯實基礎。
一是明確目標任務。“十四五”期間,積極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檔升級,加快推進特色農機化發展,在縣域規模特色主導產業農業機械化發展成效上取得重大突破。計劃通過三年的努力,設施農業、果茶桑生產、畜牧和水產養殖,以及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全部達到70%以上。
二是強化組織領導。方案明確局農機、農業、漁業、農田建設、動防、水產和農產品監管等相關科室(單位)組織專班,成立特色農業機械化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專家組,加強農機與各相關產業的溝通對接,進一步了解各環節機械化發展需求,針對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提出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應用、“宜機化”配套、服務能力提升的具體措施,完善本地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思路。加強與各鎮(街道)服務指導,形成共同推進特色農機化發展的合力。
三是認真摸清家底。根據本地特色農業發展的實際,縣鎮組織各特色產業條線人員深入種、養、加規模經營主體,逐項對照考核指標要求,對跨度6米的設施大棚、規模200頭以上的豬、1萬只以上的禽和百畝以上的池塘、林果等分別摸清種、養、加總量和機械作業量,分項分鎮測算特色農機化水平測算工作,找準差距和短板,為下一步推進工作提供依據。
四是建立協調機制。方案要求把推進智能化綠色化農機裝備列入本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進一步細化制定設施農業、畜牧業、林果業、漁業和農產品粗加工子項實施方案,明確發展目標和階段工作任務,落實各部門工作責任和工作職責。將“機器換人”作為解決設施農業生產當中用工成本偏高問題的重要抓手,在項目建設、考核評價等工作中,充分考慮農業設施大棚“宜機化”要求,把主要環節機械化水平納入考核,切實加以推進。
五是實施技術集成。方案指出要針對優勢特色農產品不同品種研究制定關鍵環節、全程或全產業鏈機藝深度融合發展的技術路線、作業標準和機具配備方案,逐步形成農機農藝集成配套的機械化生產體系,促進良種、良法、良地、良機融合。大力推進林果菜、畜牧水產、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 加工等產業的裝備機械化,優先發展智能化精準作業、節地節水、節藥節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發展等生態友好型農機裝備。
六是加強培訓指導。方案提出要加大宣傳發動和技術培訓力度,邀請各特色產業知名專家和縣內土專家舉辦特色農機化技術培訓班和現場演示會,宣傳、展示特色農機化高質高效、節本增效、綠色生態的優勢和效益,通過行業內典型示范和技術服務,不斷提高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水平。支持建立設施農業、蔬菜及林果類專業社會化服務合作社,實現機械化與小農戶的有機銜接。
七是強化督查考核。縣鎮分別將特色農業機械化推進工作納入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等考核內容,加大行政考核推進力度,確保按序時進度推進到位,爭創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來源:建湖縣農業農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