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2日電 (吳平華蔡一弘羅明皓)記者22日從中建五局獲悉,為積極響應主管部門號召,建設項目率先引入成都首創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制度。對每一輛進入施工現場的機械,均要求機械所有人,通過微信小程序在線注冊,并上傳相關信息及照片,多舉措打造“智慧工地”,助力環保施工。
今年,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2019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行動方案》,部署了壓減燃煤行動、防治減排行動、控車減油行動、清潔降塵行動、綜合執法行動、科技制氣行動等大氣污染防治六大行動。
“發動,持續30秒再熄火,然后再發動……”近日,在中建五局錦江文化創意中心項目現場,管理人員對新進場的機械尾氣排放進行了監測,并將監測數據進行了實時核對、登記。
同時,在機械使用過程中,項目部建立機械使用電子臺賬,上傳“數智環境”系統,該項工作為機械使用情況提供了準確數據,也方便了主管部門對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數據共享、聯合監督。各級生態環境及行業主管部門可通過“工地監管”功能對現場施工機械進行核驗檢查,取證執法,實現了多單位對工程機械的精確管控。
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監測裝置。蔡一弘 攝
2019年全國環境互聯網會議觀摩圖到項目參觀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
項目“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有效實施,大大減少了對大氣環境的排放污染,也為成都機械所有人、機械使用人、市機動車中心、市生態環境局派出機構、各行業主管部門“五位一體”閉環管理盡了綿薄之力。項目部已成為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對外觀摩的窗口項目,多次接待全國省市環保主管部門前來交流學習。
如今,打造智慧工地,實現綠色施工,在中建五局各個工地已成眾創之勢。“智慧工地各項設施,只有合理布局,才能最大化發揮作用!”項目負責人吳鑫說道。
進入項目,大門入口處設置“勞務實名制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實現對進場人員進行信息采集,并自動生成人員花名冊及出勤情況,勞務班組進場情況,系統顯示屏上滾動公示作業人員情況。同時,門禁系統與成都市住建局聯網,方便了主管部門對項目人員情況篩查,也杜絕了外來人員進入施工現場,規范了勞務用工的合法性,讓管理更加完善。
為有效降塵,項目基坑入口處設置“揚塵噪音監控系統”。通過監測設備,對施工現場氣象參數,揚塵參數等進行監測顯示,采集PM2.5/PM10等揚塵、噪音數據,并分時段進行統計。設備終端根據設定的國控監測閥值,與基坑周邊、圍墻上設置的逾400個噴淋裝置聯動,監測值在超出設定標準后,自動啟動噴淋裝置,同時自動發送短信給指定人員,手機遠程開啟塔吊噴淋系統,實現噴淋降塵功效。同時設置中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統,最大限度節約水資源。
非道路移動機械進出場登記。蔡一弘 攝
基坑沉降觀測裝置
目前,錦江文化中心項目處于樁基施工階段,實時掌握基坑周邊情況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項目引入了“基坑監測系統”,基坑監測系統通過對原始監測數據的實時處理,運用數學模型和回歸分析、差異分析等數理方法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數字化建模分析,形成變化曲線和圖形、圖表,具有實時報警功能,對問題工程進行追蹤處理,落實工作責任制,建立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監測監管的預測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工程及周邊建筑物、管線隱患,預防事故發生,實現管理手段上從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管,事后監督向事前監督和過程中監管的雙轉變。
基坑監測系統實現對地下工程及基坑工程的信息管理、實現了對基坑的支護結構及周邊環境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實時傳輸、自動預警功能,保證了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
一直以來,如何切實提高施工現場工友的安全意識,杜絕現場違章作業,降低違章作業行為發生頻次,及時發現現場安全隱患并落實整改,一直是施工現場勞務及安全管理工作的難點。
智能勞務實名制管理系統。蔡一弘 攝
此外,項目將根據施工進度情況,還陸續配備“高支模監測系統”,“卸料平臺監測系統”“塔吊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等一系列有助于項目管理的設備,在方便項目的同時,也將“智慧工地”的水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環保治理是中國的千秋大業,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全國各地都致力于環保事業的發展。接下來,項目將繼續響應黨的號召,以綠色施工為己任,為“藍天白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