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河道整治石嘴山段。大保護大治理推動黃河寧夏段高質量發展。(圖片由自治區水利廳提供)
金秋的寧夏大地,就像一座“活化”的水利博物館,秦渠、漢渠、唐徠渠等以朝代命名的古渠,是鑲嵌在大地上的流動標本。
作為中國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寧夏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賴限量分配的過境黃河水。全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開發利用難度大,資源型、工程型、水質型、結構型缺水并存。
一部治國史,就是一部治水史。而治水史的主要脈絡,則是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運用當時最高科技形態,以工程措施控水用水、除害興利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的70年,寧夏在延續中華民族兩千多年治水實踐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治水理念、治水方式、治水路徑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堅持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在破解工程性缺水方面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實踐,推動寧夏邁入了轉型發展、開放治水的新時代。
古代智慧:保護傳承弘揚好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傳承發展黃河文化,寧夏有過“高光時刻”: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8屆執行理事會上,寧夏引黃古灌區入選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國際灌排委專家向全球宣告,寧夏引黃古灌區是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經典,代表了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
千百年來,黃河與世界上許多文明大河一樣,也有著多變的性情,在造就肥沃土地、豐厚財富和燦爛文明的同時,也帶來無盡的災難和永遠的傷痛。
好在水“隨形而化”的特性,使人們治水、控水、用水成為可能。蒙恬、刁雍、郭守敬……在寧夏,歷代先賢創造了精妙的無壩引水、激河浚渠、埽工護岸、刻字水則、封俵輪灌等獨特工程技術和灌溉制度,寧夏引黃灌區自此“湯湯南去勞疏筑,唯此分渠利賴多”,從而形成布局合理的灌排渠系、完善的管理制度,推動了寧夏平原由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轉變,造就了久享千年美譽的“塞北江南”,在歷代開疆拓土、護佑中原、文化交融中發揮了戰略作用。
“寧夏古代引黃工程作為在用的活態遺產,不僅屬于寧夏,也屬于中國、屬于世界,其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與百折不撓的精神。”國際灌排委員會榮譽主席、中國水科院原總工程師高占義談及寧夏引黃古灌區時說。
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自治區正在銀川規劃建設寧夏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公園,力爭將遺產公園打造成寧夏文化惠民的重要工程、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文明成果交流的重要殿堂,展現“塞上江南”恒久魅力。
現代治水:從傳統水利到現代水利時代
61年前,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成立,是這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作為自治區成立的一項標志性水利工程,1958年,青銅峽攔河大壩開工建設。
秦漢以來兩千多年間,寧夏引黃灌區各大干渠全部從黃河直接開口引水。“在大壩建成前,一到每年春天引水灌溉前,黃河兩岸都是人山人海,為了打壩引水,很多人每天都是一身泥土,但到秋天收成卻很有限,畢竟還是靠天吃飯。”曾見證大壩開工的青銅峽市農民羅秀明說。
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結束了寧夏平原兩千多年來無壩引水灌溉的歷史,使寧夏引黃灌區成為灌排通暢、旱澇無虞的穩產、高產商品糧基地。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寧夏為解決中南部地區和陜甘寧革命老區群眾脫貧和人飲問題,先后建設了固海、鹽環定、紅寺堡、固海擴灌等大型揚水工程,形成了近300萬畝的揚黃灌區。通過近年來不斷更新改造,這些工程為我區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和生態立區戰略提供了堅實保障。
進入新世紀,為破解日益嚴峻的水瓶頸問題,我區以節水型社會建設為標志,大力推進以資源水利建設為特征的治水,進一步豐富了治水的內涵外延,推動寧夏由傳統單一的農業水利向工業、城市、民生、生態水利的歷史轉變。
近年來,水利部門按照自治區實施創新驅動、脫貧富民、生態立區“三大戰略”要求,把強化水資源支撐作為創新發展的首要保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保證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加快資源水利、工程水利、民生水利、生態水利、智慧水利、法治水利建設,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打響新時代黃河保衛戰,初步建立起統籌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兼顧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的現代水安全保障體系。
智慧水利:“互聯網+”拓展治水新空間
一份巴黎《救國時報》上連載的文章,揭密了1935年10月紅軍長征期間發生在寧夏西海固的真實故事:“這次宿營,不但沒房子住,而且沒水喝。過去夜行軍,露營和吃不到晚飯是有過的,但連冷水都找不到喝卻是第一遭。”文章描述,紅軍向當地百姓買了幾十擔土豆,但因飲水太缺,沒有清洗就連皮帶泥蒸熟,毛澤東和戰士們一起吃著帶泥的土豆,雖然吃得滿嘴都是泥,口里都是沙子,但還是格外香甜……
如今,在當年紅軍戰士吃帶泥土豆的村莊,隨便走進一戶人家,打開水龍頭,自來水都嘩嘩流出。更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個縣所有的村莊,無線網絡將水源、泵站、蓄水池、管網與用戶連在一起,實現了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全鏈條智能化。村民打開手機,掃一掃家門口水表井電桿上的二維碼,下載一個App,就可以隨時用手機交水費。技術的進步也讓水費下降了一半,實現了城鄉供水服務均等化。
9月10日,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現場會在彭陽召開,觀摩推廣寧夏的“互聯網+人飲”建設管理經驗。
其實,這只是寧夏智慧水利建設的一個側面。近年來,寧夏堅持創新驅動,將“智慧水利”定位為創新水治理體系、提升水治理能力的關鍵舉措,通過深化融合、整合共享,全面推動“互聯網+水利”六大行動,積極打造治水新空間、拓展服務新平臺。自治區率先建成全區統一的“水慧通”平臺,水利數據中心首家遷移到自治區“政務云”,固海、紅寺堡、鹽環定三大揚水部分泵站實現自動化。
按照規劃,寧夏正在探索實踐數字治水新模式,全面加強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等重點領域水聯網改造,力爭2020年構建起跨部門、跨地域、跨層級的“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水治理平臺,大力提升監管效能和智能決策服務水平。(記者 裴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