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思想家歌德曾說:“斗爭是掌握本領的學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橋梁。”人非生而知之,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在挫折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不斷前行。對個人如此,國家、民族、企業亦是如此。2018年,英達科技集團整整成立25年。這個在香港誕生、內地成長并伴隨改革開放一路壯大起來的企業同樣歷經風雨,始終秉承推動中國公路養護事業發展的初心不改。
英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總裁施偉斌
在由英達科技集團舉辦的“2018絲路科技教育文化國際論壇(南京峰會)”上,面對數百雙期待的眼神,英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偉斌并沒談起業務,而是做了《守正商士道,激發創新力》的主題演講。回顧英達科技25年來的創業史,他感慨地說:“我們一直在做最難的事,因為我們相信做難事必有所得。”
的確如此。作為中國公路養護行業的典范企業之一,25年來,英達科技集團始終致力于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的研究與推廣,以自主創新的精神致力于綠色公路養護的使命,為推動中國公路養護事業盡快與國際接軌作出了積極貢獻。
施偉斌在“絲路科技教育文化國際論壇(南京峰會)”上發表題為《守正商士道,激發創新力》的主旨演講
投身中國公路養護事業
1993年,施偉斌應邀前往內地考察,他發現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帶動下,許多地方都在大興公路建設,“要想富先修路”的標語沿途隨處可見,如果參與公路建設,路面機械行業顯然是一個不錯的契入點。但施總的眼光卻看得更遠,道路建起來后必然要進行養護,道路修建可能是一個周期性的工作,但道路養護卻是一個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只要有道路存在,就需要養護設備。”因此,他將公司的發展方向定位為養護產業。
當時,中國內地尚處于公路建設的初期,高速公路還很少,大部分鄉村公路還是簡易的砂石路,許多偏僻的鄉村甚至還沒有通車。在這種時候去做養護設備,相當于在沒有解決溫飽的人群中去推廣西餐,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得知施偉斌要在內地建立養護工廠的消息后,他聽到了一片反對之聲。有朋友勸他:“現在修路的形勢這么好,不去修路要干養護,這不是放著身邊的金元寶不撿嘛?”但施偉斌不是一個輕易改變主意的人,他認準了的事就得干下去。于是,他便開始了自己的自主創業之路。
為了占領行業的制高點,施偉斌十分注重企業的自主創新。他帶領研發團隊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有時為了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幾遍甚至幾十遍地跑工地,直到完全落實為止。為了了解瀝青的性能,他與普通工作人員一樣冒著四十度的高溫酷暑,在工地上一泡就是一整天,甚至連續兩三天不休息。在設備研發期間,他經常往返于歐美各國,與國際科研專家探討交流,了解新興產業的發展動向,并將先進的理念傳授給團隊成員,在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
在英達,有一種說法很有意思,那就是“求被推翻”。“求被推翻”是指科研人員研發的方案不是希望立即得到客戶的認可,而是希望客戶能挑出方案的毛病甚至是推翻原來的方案,這與社會上曾經流行的“求被虐”的理念完全不同。施偉斌笑著解釋:“‘求被推翻’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技術有多么高深,而是在于查漏補缺,集思廣益,盡量完善自己的方案。”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創新,產品在研發過程中不僅加入了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的元素,而且充分吸收了客戶的意見或建議,更加貼近實際,是真正受客戶信賴并愿意使用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