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在京舉辦的中國農業機械化展望大會了解到,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引領農業生產方式的新時期,將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滿足億萬農民對機械化的需要為目標,推動農機裝備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據介紹,我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2500多家,能夠生產14大類50小類4000多種產品,成為世界農機生產大國;農機戶及服務組織4249萬個,機耕、機播、機收、機械植保和機電灌溉作業面積合計超過63億畝,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成為農機使用大國。
與會專家認為,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應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專家建議,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一方面從供給端發力,以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暢通崎嶇路;以推進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打通堵塞路。另一方面在供需兩端加速,以推進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開辟快捷路;以推進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開通高速路。加快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提高供給質量更好適應需求;創新供給結構,創造引領需求,推動農業機械化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陳學庚、趙春江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分別作了“補短板強弱項 加快推進薄弱環節農業生產機械化”、“科技創新 提升我國農業機械信息化水平”、“智能農機裝備研發與應用實踐”、“新時代農機化的新使命”專題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