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網11月26日訊 章丘大蔥是章丘區著名特產之一,是章丘蔥農長期以來通過勞動實踐創造的結晶,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在眾多的大蔥栽培品種中,唯有“章丘大蔥”得天獨厚,獨樹一幟,其特點是高、大、脆、白、甜,“名”、“特”、“優”兼備,被譽為“蔥中之王”,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1996年章丘市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大蔥之鄉”。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大蔥生產標準化技術推廣,章丘大蔥已經成為該區的一個特色產品和優勢產業,近幾年又開發出富硒大蔥,畝產量一般在4000公斤左右,總產可達60萬噸,畝收益8000元左右,其核心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顯著加強,是我區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經濟來源。
章丘大蔥常年種植面積10萬畝左右,生產過程主要有播種、育苗、開溝、移栽、培土、收獲等環節,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種植業勞動力大幅減少,特別是大蔥移栽環節,正值三夏大忙季節,勞動力緊缺的矛盾表現的尤為突出,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蔥農對大蔥全程機械化技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急需改進當前以人工為主的生產方式,推進章丘大蔥的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加快章丘大蔥產業化進程。因此,實現大蔥生產全程機械化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章丘大蔥想實現機械化生產的難點較多,其“高培土、高蔥白、高脆性”的特點,使其在蔥的世界里獨一無二,也使得國際、國內現有的類似機型并不可以直接應用,且改進難度也較大。為從根本上解決章丘大蔥生產中的實際困難,章丘區農機局下了大力氣,在結合章丘大蔥種植特點基礎上,協調農機生產制造企業研發、改進并推廣了多項大蔥生產機械化新技術。其中在大蔥開溝、培土兩個生產環節,經過前幾年的大力探索、試驗和推廣,已經找到了適合章丘大蔥生產特點的成熟可靠的機具,并在大蔥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現機械開溝率已達到了90%以上,機械培土面積達到70%以上。章丘大蔥生產機械化的最大難題在于移栽、收獲兩個環節。該區農機局按照關于推進“兩全兩高”農機化發展的實施方案,結合鄉村振興計劃深入實施,加快以“章丘大蔥”為代表的農業特色產業生產機械化步伐,尤其是重點解決章丘大蔥移栽和收獲機械化難題。大蔥作為一種小株距作物,對移栽機的性能有些特殊要求,據專家介紹,一般移栽作物株距為20~50厘米,而大蔥移栽株距為3~5厘米,而且大蔥栽植深度較深,一般為10厘米左右。另外,大蔥栽植的直立性要求高,因為這一環節決定著成品蔥的品質形態,如果移栽時蔥苗歪斜,大蔥收獲后成品蔥的蔥白就會彎曲,造成成品蔥產量、質量下降。針對上述問題,章丘區農機局通過對比選型,與農機生產制造企業進行對接,根據章丘大蔥種植特點對機具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研發了適合章丘大蔥種植特點的大蔥移栽機,該機可一次性完成開溝、移栽兩項作業,每小時作業面積可達到1畝左右,是人工栽插的8-10倍,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降低了作業成本。今年6月22日,在棗園街道辦曹莊村舉辦章丘大蔥機械移栽作業現場演示會,來自章丘大蔥主產區五個鎮街的種蔥大戶、農機合作社代表三十余人觀看了機具作業演示,并進行了現場交流,取得良好效果。今年下半年,大蔥機械化收獲也實現重大突破。以前市場的主流大蔥收獲機主要適用于中、短蔥白品種的大蔥以及小蔥的收獲,對種植較深的章丘大蔥收獲效果不理想。章丘區農機部門以實施農機化創新項目為載體,加強調研,不斷聯系生產企業改良大蔥收獲機型,完善配套耕作技術,加強農機農藝融合,逐步健全大蔥生產機械化技術路線,最終確定適合章丘大蔥的收獲機型,該機型采用高地隙、復合鏟,可實現無損挖掘、有序鋪放,能夠有效采收“大梧桐”等品種,每小時可收獲3-5畝,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今年11月10日-20日,連續在棗園、龍山、繡惠、寧家埠等大蔥主產街道召開大蔥機械化收獲現場演示會4場,作業效果得到了廣大蔥農和合作社的充分認可,為下一步大蔥收獲機械化的大力推廣打下了堅實基礎。大蔥機械化收獲進一步降低了廣大蔥農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成本,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為章丘大蔥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章丘區農機局將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積極爭取各級財政補助,強化政策引導,將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重點向大蔥生產機械傾斜,最大限度降低蔥農購機成本,降低機具推廣阻力,切實讓廣大蔥農享受到大蔥機械化生產新技術和新機具帶來的實惠。按照《濟南市章丘區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實施方案》,在大力推進大蔥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同時,不斷向高效化、智能化發展,注重加強產學研協同,進一步完善大蔥移栽和收獲機型,最大化地提高機械適應性和穩定性,鼓勵實行大蔥全程機械化生產方式,提倡規模化種植,建立示范基地以便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管理,實現大蔥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和高質高效機械化。通過章丘大蔥全程機械化的引領示范,帶動該區農業各業生產的全面機械化,助力創建全省“兩全兩高”農機化示范區,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計劃,發展現代農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通訊員 曲曉明 潘祖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