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張家口曾經是中國北方最早發展工業經濟的城市,也是北方重要的陸路商埠。新中國成立后,張家口曾形成了門類齊全、輕重工業比例協調、實力雄厚的工業體系。這些過往都是值得每個張家口人驕傲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作為每個張家口人,通過了解家鄉歷史,加深對家鄉的熱愛,激勵我們去建設和發展家鄉。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百年工廠——張家口煤礦機械廠的發展歷程。
解放前
中煤張家口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張家口煤礦機械廠,始建于1926年,曾是馮玉祥將軍的造幣廠。1937年日軍侵占張家口以后,淪為日本的軍火庫和兵舍。1945年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后,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工業部在原廠址建立華北機械廠,生產元釘、民用爐、鐵制品件。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撤退時期,更名為“第一鐵工廠”,歸國民黨察哈爾省工業電氣整理委員會所屬,派出廠長龐廷瑋。1947年改為“張垣綏靖公署總合修理廠”,歸國民黨十二戰區軍機處所屬,開始成為兵工廠。1948年更名為“華北剿總總合修理機械廠”,屬國民黨華北部隊修械所編制,除修理軍械外,還制造軍械。1948年6月正式成立以軍械修理、制造為主的“總合修理機械廠”,屬傅作義部隊編制。1948年11月,解放軍對張家口形成了包圍之勢,傅作義命令將這個廠遷到天津,當時機器材料共運了8列車,68節車皮,人員遷走500人,最后一列車沒有運走,12月該廠在天津開工。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張家口后,只接管了一個爛攤子和火車站剩余的物資。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張家口軍管會與天津交涉,3月將總合修理機器廠設備和人員遷回張家口。
建國后
1949年該廠隸屬于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部華北機器制造公司,廠名為“華北機器制造公司張家口機器廠”。廠里成立了黨支部,書記是秘安堂,廠長仍由龐廷瑋擔任,軍代表王殿功駐廠。1950年該廠隸屬于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華北煤礦管理總局,改名為“華北煤礦管理局張家口機電廠”,1951年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煤礦管理總局機械制造廠”,1959年開始名為“張家口煤礦機械廠”隸屬于國家煤炭工業部管理。
改革開放后
1999年國家煤炭部撤銷,企業又屬于河北省煤炭工業局管理。2000年企業改制為現代企業制度,改名為“張家口煤礦機械有限公司”。作為我國煤礦機械行業規模最大、建廠最早的國家大型一檔骨干企業、國家一級企業。2003年2月,公司整體并入中國中煤能源集園公司,2004年成為其所屬中國煤礦機械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煤礦設備的主體企業,位列中國機械制造企業500強,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張垣”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2012年9月,公司申報并承擔的“薄煤層開采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課題成功入選國家863計劃。這是公司既“十一五”以來申報并承擔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火炬計劃項目、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財政部資本化項目,發展改革委創新能力建設項目,能源局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后的又一突破。2013年1月,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張煤機公司參加的“大傾角煤層綜采綜放工作面成套裝備關鍵技術”項目喜獲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實施了13次大規模的技改或擴建項目
現在
公司從解放后到2013年間實施了13次大規模的技改或擴建,主導產品為煤礦機械化采煤工作面用刮板輸送機、轉載機、破碎機、刨煤機等采煤、運輸設備,產品共有10大類82個系列500多個規格,產品遍布全國各主要產煤省,綜合市場占有率30%,重型和超重型刮板輸送機引領著國產設備的發展方向,在國內市場具有絕對優勢,市場占有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部分重型成套裝備還出口到俄羅斯、印度等十幾個國家。同時,公司還向礦山、冶金、工程機械等行業提供工業鏈條、鑄石刮板輸送機、固液分離壓濾機、液壓工程缸等機電產品。
截至2010年底,中煤張家口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總資產36億元,1949年—2010年累計產值179億元,累計產量217萬噸,累計銷售收入184億元,累計利潤11.78億元。公司在西山產業園興建了現代化煤機裝備產業園,集中了國家國債本土化項目、國家節能減排項目、全國最大的礦用圓環鏈項目、全球最大的采掘裝備綜合試驗基地、國內機械行業最先進的鑄鋼、鍛造生產線,企業正在向著更高更好的目標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