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收麥子累得想哭,現在看著收麥子打心眼兒里喜歡啊!”今年62歲的張明君是平原縣王廟鎮張官店村地地道道的老農民,從12歲開始跟著父母干農活,已經跟土地打了50年交道,他見證了德州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歷程。
“當年犁地是牲口拉著花轱轆車在地里一趟趟走,收麥子也是人們用鐮刀或者是直接用手薅。”回想小時候農忙的艱苦生活,張明君仍然印象深刻,“天不亮就去地里過秋,太陽下山了也干不完,一畝地割下來,累得快散架了。每次秋收手上全是繭子,看著大人們用刀一層層將老繭刮下去,我也試著刮,疼得直哆嗦。”
1982年,張明君第一次見到機械化收割機。豐收時節,收割機在麥田里“劈波斬浪”的場景讓他看傻了眼。“一畝地不到半小時就收完了,一天可以完成四五十畝地,比人工收割效率高幾十倍。”張明君回憶道,“當時滿村就一臺收割機,全村人排隊借著使用。”
2000年,聯合收割機的出現再次震撼了張明君,“感覺地里開來輛大坦克,過去需要一個星期的農活,它一天就能干完。以前收麥子還得拉開場子,用石磙子反復碾壓脫粒、揚場、晾曬才能入倉。現在聯合收割機很快就能搞定這些事。就連打藥也用上小飛機了,這些讓俺們這些農民干活更省力了。”
機械的高效讓農民有了更多空閑時間,張明君養豬、種菜、還開了一間磨房,年收入達5萬余元,“老把式”嘗到了農業機械化帶來的效益。
如今,在德州富饒的大地上,拖拉機、旋耕機、起壟機、播種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隨處可見。“等過了秋,我準備去趟俄羅斯,在網上看到國外農民種地,憑著高科技,幾個人就能種幾千畝地,我也想去學習一下人家的高效種地方式,讓咱們的農業發展再快一些。”張明君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