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新疆新聞7月15日電(艾肯江?安尼娃 王娟)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業生產方式成功實現了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有力推動了農業機械化跨越式發展,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保障了農業穩定發展,推動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7月12日,記者在呼圖壁縣二十里店鎮寧州戶村齊海文的番茄地里看到,一架小型植保無人機在上空“噴云吐霧”,十幾分鐘,就完成了20畝地噴灑任務,這讓齊海文感受到了現代科技的魅力。
“03年種地的時候嗎,我種的少、種個60-70畝地,呢個時候打農藥的時候我們都用的是人工背噴霧器,它呢個農藥要是濃度高了一般傷人,03年到現在我種到410畝地,基本都是用的是拖拉機牽引式呢種打藥,在后面莊稼以分行開始用這個無人機,無人機的好處就是不傷作物、噴藥均勻、對這個作物增產、打農藥效果也好,增產增效?!焙魣D壁縣二十里店鎮寧州戶村村民 齊海文說。
這架農用植保無人機就是呼圖壁縣二十里店鎮寧州戶村劉劍購置的,有了無人植保機,前來預約給農作物打藥的村民絡繹不絕。
“我們用大疆無人機,然后它導航呀、噴灑呀,也不會重噴、漏噴,然后噴撒的也特別均勻,然后飛在農作物上面也不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然后也不急造成人員的中毒。操作人員都拿著遙控器站在地頭上就可以完成任務,然后真真的給農戶做到省時、省力、省藥,也減少了呢個農藥的殘留,也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保障了農業的生產安全?!焙魣D壁縣二十里店鎮寧州戶村村民 劉劍說。
這兩天,正是麥收的關鍵時節,一臺臺聯合收割機盡情地馳騁在麥田地里,在“三夏”麥收戰役中大顯身手。柳長君是呼圖壁縣五工臺鎮龍王廟村種糧大戶,種了14年小麥的柳長君見證了麥收從鐮刀到聯合收割機,從人力到機械化的變遷。
“以前都是人割的小麥,一個人一天能割幾分地,不到一畝地,現在像我這一片200畝地就一天功夫就已經收割完畢了 。農業機械方面給補貼,然后是我們的種植小麥的國家還給補貼,一畝地補130塊錢,這樣增收力度越來越大,政府扶持能力越來越大。”呼圖壁縣五工臺鎮龍王廟村村民 柳長君說。
隨著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農業機械為“三農”服務的領域不斷擴大,農民購買農機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斷增強,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農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農田地里,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而農業機械化也加快了土地流轉,帶動了土地規?;洜I,成為現代化農業的“領頭雁”。
“國家給我們村給了補貼,幫助我們村陸續引進了10臺播種機,收割機。以前靠人力種植200畝地需要一個星期,現在靠農業機械現代化大大減少了人力物力,讓我們龍王廟整個村民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將來我們繼續引進更多的先進設備,使我們整個村農業得到更好的發展?!焙魣D壁縣五工臺鎮龍王廟村村民 王玉生說。
“改革開放前一家幾口人種上幾十畝地全家人都圍到這兒種的呢,從這個播種、收,幾乎天天在地里面干的呢、在這個后來呢有這個大型機械,先進的無人機出現這些東西以后,我們現在基本上家里面人有些該出去干活的干別的去了,像我們基本上有一個人就可以種幾百畝地。所以說跟以前比呢改變是很大的,不管是從這個勞動強度或者是經濟收入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焙魣D壁縣二十里店鎮寧州戶村村民 陳紅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