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醫生為你看病、做手術不是科幻片,而是紀錄片。
科技部部長萬鋼3月10日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時表示:我國科技人員研發的手術機器人,醫療設備進入了高端醫院,在基層醫療機構應用了130萬臺的各類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服務人群達到4.5億。
如今,人工智能變革正滲透到醫療領域,重要突破不斷涌現,智慧醫療開始改變大眾的就醫模式。
國產腹胸腔機器人:讓“達芬奇”走開
美國達芬奇是手術機器人的代表。
精確、創傷小、恢復快、遠程手術指導等特點讓其備受追捧。
曾有媒體報道,截止到2017年10月,中國內地有67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雖然這一數字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但單機手術利用率全球第一。
不過,很快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腹胸腔手術機器人也將上崗執業。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以膠囊機器人聞名的重慶金山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大型胸腹腔微創手術機器人即將進行臨床試驗,預計2020年前投放市場。
相比于美國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這款手術機器人增加了握臂反推力設計。通過力反饋技術模擬手術中的真實感受,增強醫生操作的真實感,從而讓手術過程更便捷、安全。該手術機器人還能實現遠程手術,方便患者接受遠在外地或國外的醫生進行手術。
2017年2月,該手術機器人通過了國家科技部技術驗收,同年6月,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醫療專項。
目前,該手術機器人已經申請了相關專利60多個,在去年進行了動物實驗,今年三四月份將開始進行臨床試驗,預計2020年前拿到醫療器械注冊證,并上市銷售。
自主式植牙機器人:讓牙醫退居二線
將專家經驗與技術融合在機器人程序中,由機器人自主實施手術,可避免由主觀因素引起的失誤。
在我國著名口腔修復學專家趙銥民教授及其團隊主導下, 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共同研發種植牙機器人,是世界首臺自主式種植牙手術機器人,它根據預先設定指令,為患者完成種植即刻修復。
去年9月,這臺自主式種植牙手術機器人就開始上崗工作了,它的問世,使口腔疾病治療邁入了機器人時代。
與傳統方法相比,種植牙機器人具有精準、高效、微創、安全等優點。
該團隊研究了一種無需空間配準的機械式空間融合定位方法,突破了機器人配準操作復雜的瓶頸技術,實現了高精度空間定位,設計出自主式種植牙手術機器人構型,能在空間狹小的口腔內靈活地完成手術操作。
開發出口腔種植規劃—手術導航—機器人控制軟件系統,實現了個性化種植方案精準規劃、術中全程導航與機器人自主控制。
在多次動物實驗基礎上,建立了口腔種植手術機器人臨床工作程序,完成了缺牙患者的種植即刻修復,降低了手術難度,提高了手術效果。
據了解,目前醫療人工智能企業大致分為兩大陣營,核心數據分析和外圍醫療服務。包括不同的細分領域和應用場景,前者是基因分析(疾病預測)、醫療影像識別、臨床輔助診斷、藥物研發,后者有醫院管理、健康管理、虛擬助理、醫療機器人、醫學研究平臺等分類。
有業內人士分析,在國家人工智能“彎道超車”階段,智慧醫療是最有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行業。
對于百姓來說,越來越多的“醫療黑科技”將讓我們的健康越來越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