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新聞網訊(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明貴)近3年來,魯甸縣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全縣農機擁有量達9.94萬臺,九成以上的耕地實現了機械化耕作,農作物、經濟作物機械化耕作程度走在了全市前列,農機為推進全縣農村經濟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魯甸縣有43萬人口,有耕地50萬畝、水田2.7萬畝。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緊張,推廣農業機械化耕作可大大提高耕作效率、減輕勞動強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此,魯甸縣農機部門積極深入田間地塊大力宣傳農機惠民補貼的利好政策和新農機、新技術的推廣運用,大大激發了農民購買農機、提高機械化耕作的水平,單臺農機補貼最低的有80元、最高的達15萬元,農機補貼也從2015年的670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1200萬元。截至目前,魯甸縣農機擁有量達9.94萬臺,其中微耕機1.73萬臺、耕地型拖拉機256臺、深松作業機械61臺、花椒烘干機3980臺,玉米收獲機、水稻收獲機、馬鈴薯播種機及各種農副產品加工機械、飼草切碎機、鍘草機等機械7.78萬臺,農機總動力達30.4萬千瓦,農機購機補貼不僅讓農民得到了實惠,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全縣九成以上的耕地均實現了機械化耕作。
如馬鈴薯播種機可一次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起壟、覆土、鎮壓到鋤草、開挖采收等多項作業,該機械耕作技術具有排種均勻、鎮壓嚴密、出苗率高、出苗均勻、產量高等優點,每天每臺“兩壟四行”馬鈴薯播種機能種植馬鈴薯30畝以上,相當于70多個勞動力的種植效率,且機械化種植馬鈴薯能完成薄膜覆土等程序,實現馬鈴薯出土后自然破膜生長,減少了原來需人工破膜費時費力的種植工序,加速了規模化發展馬鈴薯的進程,大大降低了人工種植的成本,推進馬鈴薯種植全程機械化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推動作用。
此外,該縣農機部門還通過重點指導、政策扶持、市場引導等多種有效措施,大力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到2017年底,全縣有農機專業合作社8家,社員達656戶,擁有各類農機具948臺(套),農機資產總額超過了1700萬元,覆蓋9個鄉鎮22個村,僅2017年,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經營收入達910萬元,農機合作社已成為推廣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和開展“耕耙—機種—中耕管理—機收”“一條龍”作業的主力軍。同時,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步伐,如竣友農機專業合作社采取村組協調、合同約訂的方式,在火德紅鎮瓦廠、小涼山、大山等村民小組連片流轉土地1400多畝發展農業產業。同時,農業產業化企業將生產基地委托給農機合作社耕、種、收管理,合作社收取服務費;另一方面,農機合作社針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缺乏耕作能力而又無流轉意愿的農戶開展代耕、代種、代收服務。如農機合作社為周邊農戶提供代耕、代種、代收服務,每畝收取服務費300—500元。
由于大量普及和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使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養殖業、外出務工等,不僅有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還促進了馬鈴薯、花椒、藍莓種植及肉牛養殖等農業產業發展,真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