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4月12日訊(資興分站記者 鄺嵐 通訊員 吳軍)4月11日,筆者在蓼江鎮秧田村看到,村民黎華正開著旋耕機以每畝16分鐘的速度,給黎澤仁家里的10畝水田耙田,而劉天紅則拿著面積測量儀繞了一圈,快速測出了耙田的面積,倆人可以收取每畝不少于100元的勞作費用。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很多農民加緊在田里勞作,趕在谷雨下種以前把田耙完。每年到這個時候,劉天紅跟黎華就更加忙碌了,他們每天開著旋耕機等機器在田里來回穿梭,不僅要忙于自己良田的春耕,還為其他農戶耙田做事,被稱為新時代職業農民、農村種糧合伙人。
劉天紅是蓼江鎮魯塘村人,一直在家種田。2011年以前,劉天紅還是一個普通農民,耕種一畝三分地。“以前種田,勞動強度大,成本高,除去種子農藥化肥的花費,一年到頭剩不了多少。”國家土地流轉的好政策出臺,劉天紅感覺到機會來了。2011年,他與蓼江鎮秧田村村民黎華合伙,兩人一起流轉各自村的水田,成立了從事水稻種植的合作社,水田達到300畝。
黎華和劉天紅深知有了規模水田,工作效率是關鍵,他倆又合計投資購置了步耕機等農具。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機械化程度也是越來越高,農具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幾年下來,他們購置的機器換了幾次,目前擁有2臺全新的旋耕機、3臺插秧機和1臺收割機,成為蓼江鎮名副其實的現代職業農民、種糧合伙人。
“現在的比以前的步耕機快多了,一個旋耕機可以頂四五個步耕機,一天下來可以耕30畝—40畝田。規模種植,機械化生產,省時、省事,還賺得更多了。”劉天紅說。憑著多年種田經驗,他們的合作社將播種、育秧、插秧、收割一條龍全程機械化。
近年來,資興市加大了對農機助春耕的服務、培訓和扶持力度,工作人員和農機具廠家技術人員下田間地頭指導農民保養、檢測、維修各類農機。2017年,資興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5.49萬千瓦,新增農機具4520臺(套),完成機耕面積43.8萬畝,水稻機插面積12.3萬畝,機收面積20.6萬畝,綜合機械化率59%;完成農機購置補貼國補資金162.54萬元,補貼機具357臺(套),受益農戶301戶,同時,促進貧困戶增產增收,已幫助35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