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古縣訊(王培亮 任菲菲 李玉慧)近日,古縣被評為“山西省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綜合示范縣”,成為全省丘陵山區縣唯一命名的縣。
2017年以來,古縣農機系統按照“區域集中、項目整合、資金捆綁、技術集成、公正擇優、動態管理”的建設,在省級財政資金引導下,圍繞中心、示范引領,有力推動了全縣農機化快速全面發展。
在創建率先實現農機化綜合示范縣工作中,古縣采取“三個同步進行”、“四個強化責任”的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個同步進行
一是在創建示范縣工作中,全縣上下團結一心、與扶貧攻堅同步進行,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各項農機化工作。古縣是省級貧困縣,扶貧攻堅是全縣的中心任務。
在示范區規劃中,把示范區域放在貧困鄉南垣,機耕道建設地點放在貧困村坡頭,三個農機合作社機庫建設地點也分別放在陳香、坡頭、孫寨這三個貧困村,用示范縣建設助推扶貧攻堅工作。為扶貧攻堅做貢獻。使農機化綜合示范縣建設與全縣的中心工作緊密結合;
二是是與創建示范鄉村同步進行。在抓好示范縣創建的同時,狠抓了示范鄉村的創建。先后出臺了《古縣農機局關于率先實現農機化綜合示范鄉村的實施方案》、《古縣關于率先實現農機化綜合示范村創建考核命名工作方案》等文件,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予以傾斜,使2個示范鄉鎮、4個示范村創建工作順利進行。
三是與農機化建設其他項目同步進行。按照“區域集中、項目整合、資金捆綁、技術集成”的原則,把示范縣建設與農機其他項目同時推進,2017年共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64萬元,補貼機具308臺(套),收益農戶215戶。落實各類項目資金125萬元,這些項目資金都放在示范區域,強力推進了農機化綜合示范縣創建工作。
強化六個責任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的項目領導組,把任務層層分解到鄉鎮,責任落實到村,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責任,自上而下、有領導、有分工、有協作、有責任,縣、鄉、村三級干部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為項目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是強化技術服務。組織技術人員在農機作業的各個重要環節,深入到項目區進行技術指導,幫助機收現場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技術跟蹤服務,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三是強化宣傳培訓。在抓好日常宣傳的同時,投資3萬元在南垣鄉大路旁建起一座高4.5米,寬8米的農機化綜合示范縣標志墻,該墻設計標準高,引人注目,一入南垣門樓,就可以看到,為宣傳示范縣建設起到了極大作用。
先后召開了谷子播種收、農機深松、智慧農機等4次專題技術培訓會,采取集中與分散等形式全力抓好各生產環節的農機農藝培訓,受訓農機戶和農民達500余人次。
四是強化檔案管理。按照省農機局、省財政廳《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綜合示范縣建設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省農機局《山西省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綜合示范縣績效考評管理辦法》等要求,對各種資料數據實行電腦和紙質版同時管理,相關項目資料確定專人負責,妥善保管,及時向上級呈報階段性工作和有關情況,嚴格了財務財產檔案管理、質量監管、驗收審計及績效考評等制度,通過強化檔案管理,確保了項目制度化運行,規范化實施。
五是強化資金管理。按照“先驗收、后撥款”的原則,對于建設不達標的堅決不撥付扶持資金,切實做到??顚?,由專人負責,嚴禁擠占,挪用,截留,滯留項目資金,在項目工程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批準的方案運作,整個項目工程資金籌集和使用情況,接受審計部門審計。
六是強化資產管理。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在智慧農機基站、新機具的引進上,固定資產全額及時形成古縣農機局固定資產。二是機耕路建設完工后,將29萬元資產交由坡頭村委會管理,并完善交付手續,3個合作社機庫建設完工后,42萬元資產交由3個農機合作社使用,并完善交付手續。三是62臺拖拉機GPS終端,機手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與62位機手簽定固定資產使用手續,保證了固定資產不流失。
實現三大效益
一是經濟效益:2017年古縣農機總動力達到6.42萬千瓦,全縣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以上,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2000萬元,農機經營純收入達到1200萬元。
到2017年底,全縣農機合作社達72個,培育農機合作社聯合社1個,新增農機大戶2個,創建星級維修網點1個。全縣4驅拖拉機達65臺,3行以上玉米收獲機70余臺,谷子聯合收獲機7臺,“三夏”時節,在全面完成古縣小麥收獲的同時,組織了2支跨區作業服務隊到河南等地進行跨區作業,增加了農機戶收入。
“三秋”時節,組織5支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隊到運城、臨汾各縣市投入“三秋”作業,為保證圓滿完成秋收秋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是生態效益:創建活動實施后,示范區域內生態效益得到了極大改善,通過秸稈還田、深松、保護性耕作等技術措施,使土壤保持良好的自然結構,有效抑制揚沙天氣和沙塵暴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化肥、農藥、焚燒秸稈和地膜等農業污染,為逐步改善糧食品質、生產綠色農產品奠定了良好的生態基礎。
三是社會效益:機械化作業可以有效提高農機化程度,增強農機服務能力,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加快土地集中流轉和農業集約化進程,可使我縣近2000余人徹底從農田中解放出來,通過鼓勵發展勞務輸出等,拓寬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帶動了項目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同時,“智慧農機”的投入使用,在指揮和監測農機田間作業、機車運行、農機監理、農機調度、農機安全生產、緊急救援、現場辦公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構建起了科學完善的農機監控體系和智能體系,極大地提高了全縣農機工作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