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一生態農業基地上看到,宜機化田塊整治讓原本的小田變成了大田,讓難以使用農機耕作的“饅頭土”實現了機械化生產。
“農村年輕人出去打工,還有的陪子女進城讀書,勞動力逐漸減少,規模連片經營便于大型機械作業和新品種的集中推廣?!币晃辉撧r業基地的負責人說,他們將周圍老百姓的2000余畝土地流轉過來,規模發展糧油基地、生態果園。同時,對部分土地實施了“小田變大田”“小土改大土”“梯改緩坡”三種模式的宜機化改造。
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一直是大足區農業經營的主要方式。這種農業經營方式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就業,為適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了條件,大足區圍繞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有益探索。
農業公司的引進,只是大足區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一種形式。近年來,該區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公司+基地+農戶”“聯戶經營”等多種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了農業從傳統農戶分散經營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經營體系轉變。
近三年,該區爭取項目資金2410萬元,主要用于糧油生產、特色產業全程社會化服務及服務組織購置農機補貼。該區推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成效明顯,有效帶動引進大中型拖拉機、高速流水線撥苗插秧機、大型聯合收割機等大中型機具,水稻機收率、機耕率分別達到92%、100%,農機化率得到顯著提高。同時,全程社會化服務助推全區糧油特經產業發展,發展糧油大戶40家,推進建成10萬畝枇杷基地、近3萬畝葡萄基地、5萬畝蓮藕基地、3萬畝冬菜基地、5000畝雷竹筍基地等。
通過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特色、優質、高效、現代農業,不僅要種好,還要賣好。同時,大足區還通過規模經營助力品牌建設,以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下一步,大足區還將積極鼓勵、扶持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使之成為推動該區農業現代化的有利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