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罕壩機械林場馬蹄坑天然次生林改培基地,針闊混交林已然形成。白樺樹開始變得粗壯,新栽植的一米多高的云杉、樟子松、油松等長勢喜人,林下的稠李、野薔薇等開出了鮮花,整片林子變得更加多彩。
“這片林子從原來的品種單調、生長緩慢,到如今的健康絢麗生態多樣,得益于近自然管護?!比眽螜C械林場總場林業科工作人員郭志睿介紹,通過間伐、撫育等,使林子的植被關系同天然森林相接近。
近自然管護讓林木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提高。目前,塞罕壩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是全國人工林平均值的2.8倍。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林業科副科長常偉強說: “塞罕壩荒山造林任務很快將全部結束,我們會把主要精力轉移到近自然管護上,讓林子更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給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場長劉海瑩說,“我們一定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精神,牢記總書記重托,牢記‘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蓄水源,為河北增資源、為百姓聚財源’的神圣使命,沿著總書記指明的道路,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生動范例的表率作用,全面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著力推進造林綠化再次提升,推動林場的綠色發展再上新臺階、再創新局面,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在弘揚塞罕壩精神的系列活動中,林場確定了今后的發展思路:以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為指導,走“生態優先,營造為本,科學利用,持續發展”之路。
利用資源而不破壞資源,林場將繼續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工作的首位,繼續把保護生態作為首要任務,經營、利用和培育并舉,造林上做加法,加大零散宜林地、石質荒山等地的造林力度,采伐上做減法,保持年采伐量不超過年增長量的1/4,確保森林資源釋放最大生態紅利。
不斷學習先進的林業技術知識和經營理念,用創新精神將這片林子經營得更好,使其能夠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基本實現了科學森林經營的四大轉變——在資源培育上,由以數量擴張為主向數量與質量并重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在經營模式上,由注重短輪伐期的純林經營,向長中短結合、營造異齡復層混交林轉變;在經營目標上,由培育中小徑材為主,向森林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木材生產、綠化苗木培育、森林旅游開發等多目標經營方向轉變;在用材林培育上,由培育中小徑材向與培育大徑材相結合的木材生產方式轉變。
接續奮斗,久久為功,讓塞罕壩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按照規劃,未來一兩年時間內,塞罕壩機械林場將全面完成場內石質荒山的綠化任務,使森林覆蓋率達到86%的飽和水平。林場將繼續搞好森林撫育,提高森林質量,調整林木結構,在提高森林生態功能的同時,增加苗木產量,適度開展森林旅游,發展碳匯,使經營進入良性循環。(記者米彥澤 通訊員孫閣)
|